近年來,特別是高溫高濕季節,筆者經常接到豬場發生豬脂溢性皮炎的反映。雖然該病主要感染初生哺乳仔豬和剛斷奶仔豬,并造成重大損失,但在母豬也常可見發病癥狀。關于本病的發生原因,業界普遍認為是由皮炎葡萄球菌嚴重感染所引起,但是關于其發病誘因及其防控措施卻鮮有報到。而在豬場臨床,一方面由于經常誤診為疥螨病或維生素A缺乏癥,延誤了正確的治療時間;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很好的抓住發病機理,不能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導致該病在豬場長期存在,給豬場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發病機理
現代規模養豬場,由于受養殖環境和養殖條件的影響,往往導致豬群內分泌失調,臟腑功能受阻,以致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降低。然而對于機體,特別是高溫高濕天氣,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卻在增加,并且出于防霉脫霉的考慮,飼料中脫霉劑的添加量增加,更加影響了機體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導致動物機體營養不均衡,尤其是維生素的缺乏,從而影響機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聚集于皮膚毛囊或表層,進而通過毛囊或皮膚皮膚破潰處溢出表皮,為豬場常在菌——葡萄球菌提供了有利的滋生環境,從而發生脂溢性皮炎。
現代中獸醫理論認為:脂溢性皮炎皆因豬體濕熱內蘊,或因脾胃虛弱,肺胃運化失常,蘊濕生熱,濕熱日久傷陰,陰傷血燥,血燥生風,風燥熱邪蘊阻肌膚,肌膚失去濡養所致。
二、發病癥狀
一般多發于仔豬,常見仔豬突然發病,先是吻突及眼臉出現點狀紅斑,后轉為黑色,接著全身出現油性粘性滑液滲出,氣味惡臭,然后粘液與被毛一起干燥結塊貼于皮膚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觀象全身涂上一層煤煙,后期痂皮逐漸增厚、龜裂,仔豬呼吸困難,出現四肢關節無力,不能站立,全身震擅,不會吮乳,最終衰弱、脫水、敗血死亡。
三、剖檢病變
患病仔豬痂皮剝離后露出桃紅色的真皮組織,體表淋巴結腫大,輸尿管擴張,腎盂及輸尿管積聚粘液樣尿液。
四、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病變以及本病只感染仔豬,母豬發病較輕,即可作出診斷。
五、綜合防控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畜舍的通風與干燥。同時仔豬墊料及墊毯應及時更換或清洗干燥。
2、對發病乳豬的處理措施:
(1)泡浴:將發生溢脂性皮炎的仔豬用溴氰菊酯稀釋液(5%溴氰菊酯溶液按1:500倍稀釋)全身泡浴(注意口鼻切勿浸入液體中);
(2)注射:發病仔豬,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2ml/頭,注射用青霉素5萬單/頭,分兩針注射,一日1-2次,連用3-5天。
3.對母豬或斷奶仔豬的處理措施:
由于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豬,尤其是剛出生3-5天的仔豬發病率高;另外,哺乳母豬和懷孕母豬也常可見點狀的溢脂性皮炎或黑色創口,因此對哺乳及懷孕母豬需添加中草藥及功能性添加劑,以保肝護腎,健脾養胃,調理內分泌,補充營養,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補充,促進機體內平衡。
六、討論
1、本病雖與肺胃積熱、循經上熏、蘊蒸肌膚有關,但本病之本在于陰虛,臨床施治應注重滋陰。陰虛則不能滋潤濡養肌膚,使局部皮膚抵抗力下降,故易為外部所傷。是故,本病防治當以滋陰清熱為主。重在養陰扶正以達祛邪之目的,從而使陰液得復而虛火收斂。同時補充營養,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畜舍干凈、干燥、通風,仔豬墊料及墊毯及時更換或清洗干燥等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
2、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豬,尤其是剛出生3-5天的仔豬發病率高,傳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另外,哺乳母豬和懷孕母豬也常可見點狀的溢脂性皮炎或黑色創口,因此本病起因在于母豬,其群體防治應從懷孕母豬開始做起。可對哺乳及懷孕母豬需添加一些健脾養胃、滋陰清熱的中草藥及功能性營養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