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養豬戶咨詢,稱豬打過疫苗后還發生該種病。根據描述,應該是豬疫苗免疫失敗。
疫苗免疫只是動物疫病防控的措施之一,不一定打了防疫針就不會發生疫病,同時還要做好飼養管理、消毒、規范引種等工作。打了疫苗發病,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母源抗體的干擾。多數病毒性和部分細菌性烈性傳染性豬病母豬免疫后,仔豬在母源抗體水平較高時進行同種疫苗的免疫,會受到母源抗體的干擾。如豬瘟免疫規范的母豬,出生仔豬獲得的豬瘟母源抗體持續28天后開始快速下降,豬藍耳病母源抗體持續21天,仔豬出生一周內免疫以上疫苗會受到母源抗體的嚴重干擾,無法產生預期的免疫效果。
2.免疫操作不規范。疫苗免疫過程中,注射部位不準確、不消毒,注射深度不夠,針頭不按豬齡選擇長度,不更換針頭一針到底,甚至還打飛針,皮下、皮內、肌肉注射分不清等問題比較普遍,導致免疫后抗體水平不整齊或不合格,疫苗免疫后不能起到較好的保護效果。
3.疫苗質量因素。疫苗質量直接影響免疫成敗。豬常用疫苗種類多達10多種。疫苗的保存、運輸、稀釋、使用等環節,也能造成疫苗變質、效價下降,導致免疫失敗。
4.免疫抑制的影響。免疫抑制是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免疫組織器官受到損傷,免疫細胞呈遞抗原能力受到阻斷和抑制,機體免疫應答不全,在低致病力和弱毒病原的感染下都能引發疫病。造成機體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如霉菌毒素、重金屬、放射性輻射、應激因素、營養不全、維生素缺乏以及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病等。目前免疫抑制在豬群中普遍隱性存在,不同豬群免疫抑制程度不同而已,豬場應高度重視免疫抑制現象,做好相應的預防和控制。
5.飼養管理因素。營養不全價、設施設備不健全、豬群生活環境較差,生長所需的營養得不到滿足,機體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因此,免疫接種后豬群抗體水平不能達到預期水平和保護力,導致豬群免疫失敗,易引發突發性重大動物疫情。
6.注射疫苗前,該種病處于潛伏期,免疫后發病。
要預防免疫失敗,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科學飼養管理,提升健康水平。養豬場要圍繞自繁自養、全價料飼養、程序化免疫、制度化消毒、科學化用藥、保健性防疫等科學的飼養管理來提升豬群健康水平。
2.免疫與監測相結合,避免盲目免疫。傳統的養豬場戶認為注射了疫苗就萬事大吉,而且對免疫接種和采樣監測有排斥性。免疫和監測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監測可以確定仔豬首免時間,根據監測結果評價免疫效果,制定補免時間,利用監測來預測一些疫病的潛在威脅。對豬群不同時期的跟蹤監測是科學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據,可以避免免疫的盲目性,確保免疫的時效性。科學的監測能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發現病原微生物的隱
性感染,避開疫苗間的相互干擾,提升免疫質量。
3.避免免疫抑制,消除潛在隱患。豬群免疫抑制現象普遍存在,而且逐步成為影響豬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是機體破壞免疫系統抵抗的一種無形殺手,但也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控制飼料霉變因素;監測水源、飼料的重金屬含量、放射性射線的污染等物理因素;淘汰病原性免疫抑制豬只和豬群,控制病原性免疫抑制因素;根據不同年齡飼喂不同營養價值的全價飼料,提高免疫力;加強疫病監測、減少轉群等應激,消除疫病和應激造成的免疫抑制現象。
4.疫苗保質保量,確保免疫效果。疫苗質量低劣和不規范操作是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選擇正規企業生產或政府采購疫苗,使用匹配的稀釋液和規定稀釋度進行疫苗稀釋,稀釋后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完,否則不能再使用。疫苗注射時按照說明書所述的免疫劑量、注射部位、注射方式進行免疫,免疫前后停用抗生素5天左右,確保細菌性疫苗免疫后不被清除;接種時按豬只大小選擇不同規格的針頭,并避免漏免,保證疫苗免疫的質量和效果,減少免疫失敗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