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目前,我國養雞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具有規模,許多飼養者加入到養雞行列,以期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在雞群的飼養過程中,存在許多影響雞群健康的因素,尤其是雛雞階段,如果雛雞發生死亡,會給雞場帶來相應的經濟損失。所以,飼養者應該了解雛雞死亡的常見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降低損失。
01
急性傳染性疾病
雛雞采取大群的飼養方式,而且是在密閉的條件下,雛雞很容易感染疾病,特別是臨床中比較難以控制的傳染病,如馬立克氏病、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等。
目前在實際生產中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能夠治療這類烈性傳染病,所以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給雞群進行疫苗免疫。不同的雞場必須針對自場或本地區的疫病流行情況和存在的微生物種類制訂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在引入雞苗的時候,要求供種單位提供免疫程序而且是有效的免疫程序。引種地區如果不存在某種傳染病的流行,暫時可以不給雞群接種此種疫苗。
02
雞白痢桿菌病和球蟲病
雛雞群發生死亡的原因中,雞白痢桿菌病和球蟲病屬于比較主要的影響因素。
21日齡以下的雛雞可在其飼料中添加0.05%的土霉素,對于白痢桿菌病的發生具有預防作用。
超過15日齡的雛雞應該預防球蟲病的發生,特別是雛雞群的飼養密度大而且處于溫暖潮濕的環境中,一定要給雞群進行藥物預防,可在其飼料中添加馬杜霉素或氯苯肌適量。
藥物在使用的時候必須準確進行稱量并且均勻攪拌,避免導致雛雞發生藥物中毒的情況。一種藥物在使用1~2月以后應更換另一種新的藥物,避免耐藥性的產生。
03
呼吸道感染
育雛階段如果保溫效果差,室溫不高,雛雞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維持體溫的平衡,容易受涼而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果育雛室內的溫度太高,開門窗進行通風換氣也容易導致雛雞感染呼吸道疾病。
育雛室內的空氣不清新、通風換氣條件差、溫度不恒定、采用潮濕且被污染的墊料和發霉變質的飼料給雛雞,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育雛期的溫度會受到季節、氣候、育雛器種類、雛雞體質、日齡的影響,所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舍溫要保證,同時還要注意通風換氣,切忌賊風和穿堂風,避免雛雞直接被風吹。
濕度對于雛雞生長發育的影響比較明顯,育雛前10d育雛室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中后期要注意防潮。
04
營養缺乏癥
如果給雛雞群長期飼喂單一飼料,會導致雞只攝人的某些營養物質不足,從而引發營養缺乏癥。
雛雞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食鈣、磷含量低的玉米飼料,會導致幼雛的骨骼畸形、關節腫大、生長停滯、體質減弱、腳腿軟弱無力或變形。
如果飼料中缺少蛋白質和氨基酸時,可見雛雞生長緩慢、關節腫大、體質瘦弱。如果雛雞飼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D,可見軟骨癥;但是如果飼料中硒和維生素E不足,會導致雛雞患白肌病。條件允許的地區和飼養場,應該盡量采用全價配合飼料飼喂雛雞。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采取多種飼料進行混合飼喂,盡量保證營養互補。
05
臍炎
孵化室、育雛室、種蛋及各種用具的消毒不嚴格,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等通過閉合差的臍孔侵入卵黃囊感染發炎而發生臍炎。
該病發生時,對孵化室、育雛室、種蛋及各種用具采用福爾馬林進行熏蒸消毒,同時在雛雞的飼料中添加治療量的抗菌藥物。結合加強飼養管理等措施,能夠將臍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降低。
發生臍炎的患雞應該采取隔離措施進行單獨的飼養,環境溫度應該高于正常體溫2~3℃,并且進行精心的護理。
06
脫水
運輸雛雞的時間比較長,或者因為接種疫苗等準備工作,導致雛雞“開飲”時間推遲太久,或者雞只數量大,而飲水器的數量太少,導致雛雞不能及時飲水,失水過度而引發脫水。
所以,雛雞在運輸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將運輸時間盡量縮短,使雛雞盡快到達育雛室,并且給其提供充足的飲水。外運雛雞應在人舍3h內飲用5%的葡萄糖溶液和0.1%的維生素C溶液,以增強體質,緩解應激,對于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具有促進效果。調教不會飲水的雛雞學習飲水,開飲后不間斷的供應飲水。
07
中霉
給雛雞群采用藥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時候,如果對于藥物計量計算有誤,會導致投藥量雞只大或者是療程過長,最終雛雞發生藥物中毒而出現死亡。
雞只采食霉變飼料會發生中毒,雛雞舍內有害氣體過多同樣會發生中毒。飼料中添加的藥物應該攪拌均勻。飼料和農藥應該分開存放,避免農藥中毒,發霉變質的飼料禁止給雛雞飼喂。
08
啄癖
雛雞在21日齡以后很容易發生嚴重的啄癖,常見現象有啄肛、啄羽、啄肉、啄趾。
常見病因是飼料中的礦物質及含硫氨基酸不足、舍內環境條件差、光照過強等。雛雞在5~9日齡斷喙可以防止啄癖發生。強化飼養管理工作,控制飼養密度合理,通風換氣措施到位,給雞群飼喂全價配合飼料,讓其接受適度的光照時間和強度,不間斷的供給飼料和飲水,滿足雛雞對無機鹽和必需氨基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