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成年母雞開始停產換羽,春季育雛的新母雞陸續開蛋,然而秋季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當“敏感”季節遇上“敏感”日齡雞群,疾病易發。近日,記者就秋季養雞的注意事項采訪了本報專家顧問團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王晶鈺,王晶鈺表示,應根據秋季氣候變化和雞群狀況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養殖效益。
加強環境控制,確保雞舍氣候穩定采訪中,王晶鈺告訴記者,環境對雛雞的生長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入秋以后,氣溫逐漸降低,晝夜溫差比較大,農戶應注意處理保溫與通風的關系,確保雞舍內小氣侯相對穩定。尤其早秋季節天氣依舊比較悶熱,加上雨水較多,雞舍內比較潮濕,必要時加強通風換氣。白天打開門窗,加大通風量,晚上適當通風,在保證雞舍溫度的情況下應保持通風換氣,避免雞群因溫差應激和通風不良而引發呼吸道疾病。
補充人工光照,優化養殖條件蛋雞在自然光少于12小時,尤其在9月下旬后,需增加人工光照1~14小時,分早晚二次補充,較為方便。而光照對肉雞來說,只需提供便于采食、飲水的照明即可,每天光照一般為8~14小時。
控制密度,合理分群王晶鈺介紹,農戶應根據日齡、飼養和通風等條件,控制雞群密度,合理進行分群。一般地面散養的適宜密度為1~20日齡每平方米30~25只,21~40日齡每平方米20~15只。視日齡、雞舍大小及時合理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