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玉米會即將上市,在畜禽飼料中的應用比例也會逐漸提高。使用新玉米在開始使用的一段時間常常碰到諸如畜禽拉稀、飼料報酬偏高等諸多問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些問題?又該怎么去解決呢?下面我們討論一下新玉米在飼料使用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一、新玉米的品質
1、玉米水分:新收獲的玉米水分在華北地區一般為15%-20%,在東北和內蒙地區一般為20%-30%。高水分會破壞日糧中維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糧中代謝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糧中各營養素間的平衡關系等,所以最好通過收購合格品質的玉米來解決,或根據水分差異的影響,調整日糧營養水平。
2、不完善粒:生霉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種,多數養殖戶認為玉米霉變只發生在玉米貯存過程中,但實際上玉米霉菌分為倉儲霉菌和田間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約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潛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給飼料品控提高了難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劑固然是個辦法,但關鍵還是高度重視霉菌污染的問題,加大監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在1%范圍內。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還包括熱損傷粒、生芽、病斑、破損及蟲蝕和雜質。烘干玉米的熱損傷粒、破損粒應引起重視。新玉米本身的呼吸強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貯藏發熱霉變風險依然很大,同時飼用價值降低,收購時應加強監控。
3、產地的影響:不同產地的玉米質量如容重、營養值是有差異的,這可能和各地無霜期及生長期等自然氣候的不同有關,因此不同產地的玉米使用應合理過渡。
4、抗性淀粉: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儲存一段時間(5-6周)含量逐漸降低。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變性,直鏈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響消化率。不同飼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異。抗性淀粉作為一種新型膳食纖維在食品中研究較多,由于不消化不吸收,不會給人體增加熱量,可增加飽腹感,減少能量攝入,有利于減輕體重、促進脂肪氧化、增加脂肪排出。以上作用對人體減輕體重有益,但對于動物生產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軟便、飼料報酬高等癥狀。
針對以上新玉米本身存在的這些因素,解決方案如下:
第一,可以使用合理配比的針對性強的脫霉菌制劑。 第二,適度陳化,時間需在一個月以上。 第三,可通過與高品質陳玉米逐步混用過渡,過渡期半個月以上。
第四,尋求玉米替代產品如小麥及其副產品、稻米、米糠、棕櫚仁粕等,減少此階段玉米的用量。
(1)小麥可以作為家禽的主要能量飼料,在豬日糧中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豬也能取得很好的飼養效果和經濟效益。小麥中非淀粉多糖消化率很低,需添加相應的酶制劑解決與改善;小麥中總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較低,飼喂小麥日糧必須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麥的色素含量僅為玉米的11%,所以需要考慮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著色劑等的合適搭配合使用。
(2)棕櫚仁粕因粗脂肪含量高,通常將其歸為能量飼料使用,可按1:1替代玉米或麩皮。棕櫚仁粕在肉雛雞料和成年肉雞料中添加時不會產生有害影響,而且采食量通常高于飼喂玉米基礎日糧的雞的采食量。但棕櫚仁粕中非淀粉多糖78%是直鏈甘露聚糖,精氨酸與賴氨酸不平衡,粗纖維含量較高,大量使用時要配合甘露聚糖酶等酶制劑使用,同時添加賴氨酸,效果才更保證,同時棕櫚粕對制粒產能存在不利作用,對環模磨損也較大,要從生產實際考慮適宜替代量。
二、養殖場生物環境變化
玉米的整體收割,使老鼠、蚊蠅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受到影響,此時養殖場中的老鼠、蚊蠅數量比平時多數倍或數十倍,這也許成為這個階段很多養殖場畜群或禽群不穩定的一個重要誘因。
老鼠、蚊蠅是很多疾病的中間宿主或傳播媒介,引發或傳播豬的弓形蟲病、附紅細胞體病、禽的白冠病、沙門氏菌病等。疾病的發生、隱形感染或群體的亞健康狀態無疑會影響飼料效果的發揮,加之老鼠繁殖能力強、周期短,對飼料的消耗量也是非常之大,最終影響飼料報酬。因此改善措施務必做好滅鼠工作,每月進行一次,全場統一行動。同時清理場區雜物雜草、搞好環境衛生,使蚊蠅失去滋生繁殖條件。
三、養殖環境變化
秋末冬初氣溫晝夜波動大、氣候干燥、濕度變小。數據顯示豬舍內晝夜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升高25%-30%,禽舍溫差超過3-5℃時,激發呼吸道。因此必須配合此階段的特殊氣候條件加強舍內小環境的調整與改善,注意溫濕度等調控,同時結合氣溫降低時畜禽能量需求的變化,適當調整配方,保證營養供應及畜禽對營養需要的動態平衡,減少問題的出現和對畜禽的影響。
四、飼料加工工藝
玉米糊化溫度為64-72℃,95℃以內糊化度隨溫度提升而改善。糊化后的淀粉可消化性增加,動物日增重、飼料效率、下痢頭次數等均隨玉米淀粉糊化度的提高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
新玉米由于水分高,在飼料調質時添加蒸汽困難,物料吸收的蒸汽量少,糊化度不高。秋末冬初氣溫偏低,調質溫度調質時間如果偏低過短,糊化效果會更差,勢必直接會影響飼喂效果。對微細玉米粉淀粉糊化度研究結果表明,粒度越細,顆粒的糊化溫度越低,糊化結束的溫度也越低。隨著粒度的降低,玉米粉表面趨于粗糙,顆粒形態發生變化,比表面積增加,糊化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從加工工藝上來講,降低玉米粉碎粒度、提高調質溫度、延長調質時間等措施將有助于淀粉的糊化,提高其消化利用率,減少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