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禽疸病毒屬于痘病毒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禽痘病毒屬。病毒大量存在于病變的皮膚和粘膜病灶當中,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痘疹痂皮中可存活數月,甚至更長。本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型雞場,常使病禽生長緩慢,產蛋率下降,繼發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感染時可引起大批死亡,特別是雛禽,常造成嚴重損失。
一流行特征
本病多發生于秋季和冬初。蚊子和體表寄生蟲可傳播本病。蚊子的帶毒時間可達10~30天。傳染常由病雞與健康禽接觸而起,脫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主要的散布形式。不分品種、性別、年齡均可感染。
二癥狀與剖檢變化
潛伏期4~8天,依侵犯部位不同,分為皮膚型(又稱干燥型)、黏膜型(潮濕型)和混合型。
皮膚型常見于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上,也可在腿腳、泄殖腔和翅內側形成一種特殊痘疹。病初皮膚出現細薄灰色麩皮樣覆蓋物,迅速長出結節呈黃灰色,表面不平干而硬。結節數目多時,可互相融合,產生大塊結痂,致使眼睛完全閉合。病雞出現精神萎糜,食欲不振,羽毛粗亂,生長緩慢停滯。病的后期在冠、肉髯等處形成黃豆大小的黑色痘疹結痂。
黏膜型:主要在口腔,咽喉和眼等黏膜表面及喉氣管黏膜表面出現痘斑,又稱白喉型。病初出現鼻炎癥狀,打噴嚏,流鼻液,氣喘,氣管有口羅音。初為漿液性,后轉為膿性分泌物。眼結膜發炎,先濕潤后流出帶細小泡沫的眼淚,逐漸出現眼瞼腫脹。隨著病情發展,眼中出現淡黃色濃稠的膿液,病雞眼部腫脹明顯,上下眼瞼粘在一起,引起角膜炎造成失明。鼻炎癥狀出現2一一3天后,在口腔、咽喉等處黏膜發生痘疹。初為圓形黃色斑點,逐漸擴散成大片沉著物,又稱假膜。隨后變厚而成棕色痂塊,凹凸不平,且有裂縫,痂塊不易剝離,強行撕脫則留下易出血的紅色表面。假膜深入喉部,可引起呼吸困難,其癥狀類似傳染性喉氣管炎,伸頸引口呼吸,甚至窒息死亡。
混合型:即患有皮膚型和黏膜型于一身。
三防治措施
平時做好禽場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及時殺蟲滅蚊。發現本病應即時隔離病禽,病重淘汰,死禽深埋或焚燒,剝下的痘痂及時銷毀。
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計劃的預防接種,采用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用滅菌生理鹽水稀釋后,在雞翅膀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10~20日齡刺種一針,免疫期為2個月(秋季可提前6~7日齡免疫)。開產前90~100日齡二免,免效期為4~6個月。接種后3~4日應檢查刺種部位,如出現輕微紅腫、結痂,表示免疫成功;否則需重新免疫。為預防秋季雞痘的發生,可在8月上旬對易感健康禽做一次雞痘強化免疫,以提高抗體水平,增強免疫力。
病雞皮膚上的痘一般不需治療,如治療可用鑷子小心剝離禽冠、鼻孔,眼瞼等處痘痂,傷口用碘酒或龍膽紫涂擦消毒。口腔病灶可用鑷子剝去假膜,用0.1%高錳鉀液沖洗,再撒上冰硼散。眼部腫脹的病雞可先擠出干酪樣物,然后用2%硼酸液沖洗。對呼吸困難的雞要用鑷子將喉部偽膜小心剝離取出,涂布碘甘油。
雛雞長痘初期,可用2~3倍量雞痘疫苗緊急接種,可控制病情發展。
四病例介紹
陳缺屯村呂某飼養蛋雞1000只,30日齡發病。開始出現甩鼻、流鼻液等呼吸道癥狀,個別雞出現一側或兩側眼羞明,流淚、腫脹并出現零星死亡。
1臨床癥狀
患病雞精神萎靡,羽毛粗亂,食欲減退,病雞出現鼻炎癥狀,打噴嚏,流鼻液,氣管有口羅音,眼睛羞明流淚,眼瞼腫脹,病重者,眼鼻分泌物為膿性,上下眼瞼粘連造成失明。在病雞的冠、肉髯等處有薄灰白色麩皮樣覆蓋物,后形成豆粒大突起,整合成片,干燥后成棕黑色,嚴重病雞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2剖檢變化
雞冠眼瞼及結膜上生出米粒大小結節,結膜內充滿膿性分泌物,用手扒開眼瞼,可發現干酪樣物質,擠出干酪樣物質,可看到眼球萎縮,甚至失明,剖檢口腔,咽喉及氣管等處黏膜上有黃白色的小結節,有的形成干酪樣假膜。去除假膜,露出紅色出血面,有的假膜阻塞在咽喉部位造成窒息死亡。
3治療
將發病雞隔離,淘汰病重雞,每天帶雞消毒一\次。干擾素2倍量點眼。全群雞用抗病毒中草藥大青葉、板藍根、黃芪等拌料,連用五天,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