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不同的煎藥方法如先煎、后下、溶化、另煎、沖服等,達到增強中藥的療效、減輕中藥的毒副作用的目的。在方劑諸味中藥共煎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酸堿中和、取代、水解、聚合、綜合、氧化、變性等化學反應,因而方中藥物分煎、合并與全方藥物共煎的藥效是完全不同的。諸藥共煎可使成分減毒增效。
芍藥甘草湯中的芍藥甙的含量明顯高于單味生白芍煎液,說明方中甘草可提高芍藥甙的煎出量。煎煮的方法不當,也對方劑中有效成分含量有影響。含揮發(fā)性成分的方劑,煎煮時間愈長,其揮發(fā)性成分損失量愈大,如采用回流煎煮,則可減少其損失量。
前人對藥物的煎煮十分注意,如銀翹散方后注要求:“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也。”白虎湯的煎法中要求應煮至“米熟”(方中有粳米)。此外,對于影響方劑的療效和安全性的某些中藥的煎煮方法,應予特別注意。如杏仁含苦杏仁甙,煎煮時間過長則水解,產(chǎn)生氫氰酸,而隨水蒸氣逸散,減弱止咳作用;石斛含類脂類生物堿,只有久煮后的水解產(chǎn)物才能起治療作用;而烏頭類中藥,因含烏頭堿有毒,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次堿,進而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