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鴨、火雞和其他禽類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目前我國各養鴨省區均有發生,發病率與死亡率甚高,是危害養鴨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1、發病情況
本病每年各季均有發生,病死鴨主要以2~3周齡的雛鴨居多,死亡率差異較大,為5%-75%。據養鴨戶反映,有的幾乎每批雛鴨都發病,死亡率不是很高,但也有個別養鴨戶的雛鴨死亡率高達70%以上。
2、臨床癥狀
最急性病例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精神沉郁,縮頸嗜睡,嘴拱地,腿軟而不愿走路或跟不上群,共濟失調,不食或少食;眼有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圍羽毛粘連在一起或脫落,鼻孔分泌物增多;糞便稀薄呈黃綠色,腹脹。瀕死前出現神經癥狀,痙攣、搖頭,背脖和腿伸直呈角弓反張,尾部輕輕搖擺,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為1~3天,幸存者生長緩慢。日齡較大的小鴨多呈亞急性或慢性經過,病程達1星期或1星期以上者,病鴨時有頭頸歪斜,遇有驚擾時不斷嗚叫,頸部彎轉90度左右,轉圈、倒退、消瘦、呼吸困難,最后死亡。
3、剖檢變化
主要是全身漿膜及內臟器官覆蓋厚薄不均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尤其是肝臟覆蓋1層灰白色纖維素性膜,易剝離,膽囊脹滿,心包膜上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氣囊混濁。個別病例出現纖維素性腦膜炎,跗關節有混濁的關節液,鼻竇有豆腐渣樣滲出物。
參考閱讀:鵝病防治
4、實驗室診斷
以無菌操作取心血、肝及腦部病變材料,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置蠟燭缸內37℃培養24小時,可見鮮血瓊脂平板上長出凸起、閃光、呈奶油狀小菌落,不溶血;巧克力瓊脂平板上形成圓形、突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半透明、微閃光,直徑1.0-1.5毫米的菌落;麥康凱瓊脂平板上菌落不生長。
液體培養可將菌落接種于厭氧肉肝湯中,37℃恒溫箱培養24小時,可見菌液均勻混濁,表面無菌膜,管底無沉淀。采取24小時巧克力瓊脂純培養物進行生化試驗,結果不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木糖、山梨醇;不產生硫化氫,不還原硝酸鹽;VP試驗和甲基紅色試驗均為陰性,尿酶試驗陽性,接觸酶試驗陽性。取巧克力瓊脂純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單個或雙短小桿菌;用瑞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濃染。
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可知,本菌對氯霉素、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對土霉素、鏈霉素中度敏感;對青霉素和四環素低度敏感。
綜合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可對本病作出診斷。
5、防制
從我站獸醫診斷室對病死鴨診斷結果發現,鴨傳染性漿膜炎出現的頻率較高,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養鴨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發現該病,則應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控制,切斷傳播途徑,采取綜合防制措施。本病每年各季均可發生,以2-3周齡的小鴨最易感,l周齡以下和8周齡以上的鴨極少發病,因而在2~3周齡應注意預防該病的發生。
對本病的預防首先要改善飼養環境的衛生狀況,注意鴨舍的通風、干燥、防止過冷或過熱。南方地區春季陰雨連綿,比較潮濕,墊料容易發霉,所以要搞好鴨舍通風,合理調整飼養密度,勤換墊料。
飼料中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和蛋白質水平過低等均易發病或并發癥。因而,飼料營養要全面,尤其要注意補充維生索、微量元素和蛋白質,以增強雛鴨的體質,提高免疫力。
改善育雛舍的衛生環境,采用舍理的飼養密度,勤換墊料。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對2~3周齡雛鴨可用0.04%氯霉素混料預防,常發病的鴨場給雛鴨注射三聯菌苗(禽出血性敗血癥、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預防,12日齡時每只注射1毫升。
用0.08%氯霉素拌料飼喂,連續用藥5天,病鴨肌肉注射慶大霉素5000單位/只,連用3天。經過治療,發病鴨群的病情都能夠迅速得到控制,在治療初期除少數病鴨繼續死亡外,5天后鴨群可基本恢復正常,從而可有效地降低養鴨戶的經濟損失。
經過用上述防制措施后,養鴨戶普遍反映取得較好的效果,個別仍發生本病的飼養場主要是以散發性流行,從而可有效降低本病對養鴨業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