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養殖越來越多,特別是在老的養殖地區其專業化養殖已逐漸形成規模。但是有些養殖場在飼養管理誤區已根深蒂固,嚴重影響蛋雞生產性能的發揮。
1.蛋雛雞飼喂肉雞料
使用肉雞料飼喂蛋雛雞的現象在養殖戶中普遍存在,而且有的養殖書籍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通常認為蛋雛雞吃肉雞飼料長得快。飼喂肉雞飼料2星期左右,蛋雛雞體重往往是達標或超標。但這種飼喂方法是以犧牲蛋雛雞體質為代價來滿足其快速生長。青年母雞在5周齡體重對于產蛋性能來說是重要的,5周齡體重愈大,則結果越好;10周齡體重沒有5周齡體重那么重要,但10周齡體重對于提早性成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16周齡時體重的均一度也十分重要,尤其對死亡率來說更是十分重要的。
所有養殖戶都知道肉雞品種在育種時就側重體重的生長。在45天或50多天的生長期內,養殖戶十分重視料肉比。蛋雞的飼養期是72星期,不但雞蛋的體重要達標,而且蛋雞的體質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肉雞料多分為3個階段料,而很多蛋雞養殖戶只選用第一階段的肉雞料飼喂10~20天或更長的時間,據臨床剖檢證實,有21%肉雞第一階段料飼喂蛋雛雞到14天時,在腎臟上就可以看到有腎腫現象,飼喂到23天后就在雞群中可以看到腿關節腫脹的現象。在飼喂蛋雛雞料的雞群中看不到這些癥狀。從雞機體代謝的角度講0~4周齡是免疫器官、消化系統發育最快的時期,由于肉雞料中大劑量添加藥物,如抗生素藥物、驅球蟲,會使蛋雞造成消化系統紊亂及機體的耐藥性增大。
2.不重視測量脛骨的長度
很多養殖場開始對育雛階段的雛雞進行稱重,并以稱重結果在作為衡量雞群育雛達標與否的標準,這是很不科學的。大多數后備雞的骨骼系統基本上在13~14周齡發育好,重要的是觀察在育成期12周齡內脛骨的生長是否與體重增長同步。蛋雞36周齡左右才達到最高峰,而脛骨早在20周齡前就不再生長;在10周齡時,體重只生長36%左右,而脛骨卻生長了82%左右。
0~12周齡階段的骨骼生長不僅影響蛋雞體重,也影響其生殖系統的發育,當骨骼生長不達標時體腔內的空間與生殖器官的發育體積比例變大,就是說在擁擠的空間內腸道的發育將擠壓卵巢的發育,使卵巢受到過分擠壓而減慢生長速度導致蛋雞開產晚,嚴重時會出現卵巢變形使蛋雞的產蛋高峰期縮短。蛋雞一般5周齡體重達到350~400克,12周齡脛長達到98~99毫米;16周齡,體重達到1450克時,脛長達到102~104毫米,80%的雞體重在平均體重±10%的范圍內,90%的脛長在平均脛長±5%的范圍內,說明均勻度好。
據養殖戶觀察,體重達標而脛長度不達標的蛋雞,外觀多是肥胖,其產蛋體積小,開產時多易脫肛,生產高峰不高,而高峰期維持的時間也短,全程死淘率高。體重不達標而脛長度達標的蛋雞多是過瘦,開產時間變晚,但高峰期高度和持續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到12周齡脛長度與體重是同步的。
3.育成期營養供給不足
傳統的養殖觀念認為育成期蛋雞不產蛋,不用加營養,而使用低能量麩皮。這樣做的結果會造成產蛋期雞啄肛,而且產蛋高峰期持續不長。正確的做法是雛雞喂至90天后,飼料中不加麩皮,使雞有足夠的能量及營養儲備。育成期球蟲病的預防與治療也非常關鍵,傳統觀念認為籠養雞沒有必要預防球蟲病,蛋雞腹瀉久治不愈,最后發展成壞死性腸炎。育成期從80天開始加貝殼,可按飼料量的1%添加,使雞在開產前儲備足量的鈣質,以減少高峰期的癱瘓及產軟殼蛋。在蛋雞生長至105~119天時應避免各種應激,此期間是卵巢和輸卵管高速發育期,任何應激都可以影響后期產蛋性能。
4.初產期飼料中添加貝殼過多
蛋雞從育成至開產是生理的巨大轉變,這期間常會因為應激而引發一些疾病,如腹瀉。開產前添加維生素C可以減輕應激。初產期貝殼的添加不可過量,否則對雞的腎臟造成不可逆性傷害,造成高鈣性腹瀉基本是不可以治愈,建議在產蛋率達到5%時按飼料量的2%添加,達50%時按飼料量的5%添加,高峰期按飼料量的8%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