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病的發生原因一,由飼料的保存與調制方法不當引起。
(1)對飼料或飼料原料保管不當,導致其發霉變質而引起中毒。如黃曲霉毒素中毒、雜色曲霉毒素中毒等。
(2)利用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農副產品飼喂家禽,由于未經脫毒處理或飼喂量過大而引起中毒,如菜子餅、棉子餅中毒、二英中毒等。
二,由管理不當引起。禽舍內由于管理不當往往會引起消毒劑或有害氣體的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氨氣中毒、甲醛(福爾馬林)中毒、生石灰中毒、高錳酸鉀中毒等。
三,由藥物引起。如果用于治療的藥物使用劑量過大,或使用時間過長可引起中毒。如磺胺類藥物中毒、聚醚類抗球蟲藥中毒、喹乙醇(快育靈)中毒等。
四,由農藥、化肥與殺鼠藥對環境的污染引起。家禽常因采食被其污染的飼料、飲水,或誤食毒餌(如磷化鋅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等)而發生中毒。此外,有些農藥,在獸醫臨床上用來防治畜禽寄生蟲病,若劑量過大,或藥浴時濃度過高,也可引起中毒。
五,由工業污染引起。隨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及廢渣中的有毒物質未經有效的處理,污染周圍大氣、土壤及飲水而引起的中毒。
六,由地質化學的原因引起。由于某些地區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某種正常元素的含量過高,使飲水或飼料中含量亦增高而引起的中毒。如氟中毒等。
中毒病的診斷要點
一,調查中毒情況:在禽群發生中毒時,往往表現以下特點:疾病的發生與禽采食的某種飼料、飲水或接觸某種毒物有關;患病家禽的主要臨床癥狀一致,因此在觀察時要特別注意中毒禽的特征性癥狀,以便為毒物檢驗提示方向;在急性中毒時,家禽在發病之前食欲良好,禽群中食欲旺盛的由于攝毒量大,往往發病早、癥狀重、死亡快,往往出現同槽或相鄰飼喂的家禽相繼發病的現象;從流行病學看,雖然可以通過中毒試驗而復制,但無傳染性,缺乏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且大多數毒物中毒時家禽體溫不高或偏低;急性中毒死亡的家禽在尸體剖檢時,胃內充滿尚未消化的食物,說明死前不久食欲良好;死于機能性毒物中毒的畜禽,實質臟器往往缺乏肉眼可見的病變;死于慢性中毒的病例,可見肝臟、腎臟或神經出現變性或壞死。
二,了解毒物的可能來源對舍飼的家禽要查清飼料的種類、來源、保管與調制的方法;近期飼養上的變化及到發病經過的時間,不同的飼料飼養禽的發病情況,觀察飼料有無發霉變質等。對放養的家禽要了解發病前家禽可能活動的范圍。了解最近家禽有無食入被農藥或殺鼠藥污染的飼料、飲水或毒餌的可能,最近是否進行過驅蟲或藥浴?使用的藥品劑量及濃度如何?注意家禽采食的飼料或飲水有無被附近工礦企業“三廢”污染的可能?如懷疑人為投毒,必須了解可疑作案人的職業及可能得到毒物。
三,毒物檢驗毒物檢驗是診斷中毒很重要的手段,可為中毒病的確診與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四,防治試驗在缺乏毒物檢驗條件或一時得不出檢驗結果的情況下,可采取停喂可疑飼料或飲水,觀察發病是否停止。同時根據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分別運用特效解毒劑進行治療,根據療效來判斷毒物的種類。此法具有現實意義。
五,動物試驗給敏感的家禽投喂可疑物質,觀察其有無毒性,一般多采用大鼠或小鼠作試驗動物。也可選擇少數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相近的同種家禽,投給病禽吃剩的飼料,觀察是否中毒。在進行這種試驗時,應盡量創造與病禽相同的飼養條件,并要充分估計個體的差異性。
中毒病的防治要點
一,中毒病的預防家禽的中毒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預防家禽的中毒有雙重意義,既可防止有毒或有害物質引起畜禽中毒或降低其生產性能;又可防止畜產品中的毒物殘留量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中毒,即禁喂含毒和腐敗霉變飼料;防止化學毒物對禽群的危害;禁止在水塘、河溝等亂扔病禽的尸體。
二,中毒病的救治
1切斷毒源 必須立即停喂可疑有毒的飼料或飲水。
阻止或延緩機體對毒物的吸收 對經消化道接觸毒物的病禽,可根據毒物的性質投服吸附劑、黏漿劑或沉淀劑。
2對癥治療 中毒的禽群用葡萄糖溶液飲服,以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此外還應調整家禽體內電解質和體液,增強心臟機能,維持體溫。
3解毒 使用特效解毒劑,如有機磷農藥中毒,對于出現癥狀的家禽,應立即使用膽堿酯酶復活劑-解磷定或氯磷定,雞每只肌肉注射0.2毫升~0.5毫升,并同時應用阿托品,雞每只皮下肌肉注射0.1毫克~0.25毫克。而氟乙酰胺農藥中毒,可用解氟靈按每千克體重0.1克肌肉注射,中毒嚴重的病例還要使用氯丙嗪。
4 排出毒物 可根據情況選用切開嗉囊沖洗或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