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在畜禽傳染性疾病及保健促生長方面的應用日趨廣泛。尤其是在難以控制的“病毒病”方面,很多時候辯證準確,用藥精準,劑量合適,能取得“一劑知,兩劑愈”的效果。而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很多人就像面對一個黑匣子,不知道黑匣子里到底裝的什么。本文試圖通過運用熟悉的語言和知識并結合一些西醫臨床來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更多地了解中醫是如何防治“病毒病”的。
1體質與“病毒病”的關系
體質,主要是指動物群體素質的差異性。中醫學認為體質首先與先天稟賦有關,即父母代的身體素質遺傳或影響于后代,從而使其體質具有不同的特點。廣大養殖業主,會對進到場的雞苗或豬仔有個判斷,這批雞豬是否好養。比如:剛進場的雛雞,溫度稍低時也不集堆,就是抗逆能力強,這批雞就好養。這就是體質:陽氣不虛。
陽氣虛與不虛,其發病情況、病理變化都不相同。一般還認為,陽虛或陰盛之體,感邪后易從寒化,即從陰而化寒,多反映為寒性病理變化,或為實寒證,或為虛寒證;陰虛或陽盛之體,感邪后易從熱化,即從陽而化熱,多反映為熱性病理變化,或為實熱證,或為虛熱證。
現在的畜禽由于品種的改良,過分地注重生長速
度,導致抗病能力下降,以及種畜禽疾病的凈化做的不好。還有飼料的品質等因素,導致整體畜禽體質下降,呈現多數的陽虛狀態。對與“病毒病”的發生以虛寒證為多,而發病的日齡多是生長旺盛的階段,即體內“火力”比較旺的時段,所以綜合考量,體質應是“寒包火”者為多。
2中醫中藥抗“病毒”,是“驅邪外出”而非殺滅“病毒”
草原上養羊,如果你的羊圈里來了一群狼,請問你是關起羊圈門打狼,還是打開羊圈門趕跑狼。兩種不同的方式,最后結果,哪個容易達到目標,哪個對于羊的損失最少,我們一看便知。那么對于“病毒”侵入到體內,我們是殺滅病毒,還是讓病毒從哪里來,還從哪里走呢,中醫抗“病毒”就是“驅邪外出”,通過“汗吐下”等方法,把病毒趕出體外,而非在體內絞殺。
3中醫中藥抗“病毒”,是“解毒”
清代醫家喻嘉言在論疾病防治時提出:“邪即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入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入漚,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其逐穢解毒的治療思想,對后人頗有啟發,解毒已成為當今治療“病毒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何為“毒”,用現代醫學解釋就是多種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病毒病的熱像可以認為是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機體功能紊亂,組織病理損害而產生的臨床表現,中藥可以中和這毒產生的危害,就像酸中毒可以用小蘇打來解一樣,常中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
4改善通道,微觀血瘀
血瘀是“病毒病”常見的病理變化,其往往會累及全身臟腑經絡,而不局限于某一部位,其臨床表現多到營血分階段才有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發熱,舌質紫絳或瘀斑瘀點,臟腑出血或皮膚斑疹,神志異常,局部腫塊及疼痛。
一般情況下,病毒病早期,外部明顯指正出現前,內部已有“微觀血瘀”,通道阻塞,影響自身機體排異反應,病毒及代謝產物不易排出,即血流出現“高凝、高粘、高聚”,亦可出現“低凝、低粘”的變化。在病毒病的初期階段,“微觀血瘀”以“高凝、高粘、高聚”為主,病情發展到營血則表現較為復雜,可見低凝、低粘或高凝、低粘等變化。
因此病毒病過程,出現宏觀及微觀血瘀,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法。
綜述:中醫中藥對于“病毒病”的治法:在兼顧畜禽體質的情況下,驅邪外出,解毒,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