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是一種早已被人們熟知的疾病,由于其對豬的危害大,國際獸疫局將本病列入A類傳染病,屬國際重要的檢疫對象。我國科學家于1954年已成功地研制出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并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控制和消滅豬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十分重視豬瘟的防疫工作,尤其在規模化豬場對豬瘟的疫苗接種是防疫的重點,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典型的豬瘟已經很少發生,于是人們漸漸的把豬瘟忽略了,即使豬群中發現了一些疾病,往往把豬瘟排除在外。然而,近幾年來豬瘟卻悄悄地改頭換面,卷土重來,遺憾的是有些豬場還不知不覺。集約化豬場豬瘟流行特點發生了明顯變化,非典型、溫和型表現占據主流,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跡象。由于當前豬病比較復雜,豬瘟又呈非典型化,往往易與其他疾病繼發、并發感染,造成誤診,而忽視豬瘟的存在。因此必須引起高度警惕。我們曾在一些豬場的臨診服務和檢測各地送檢的病料中證實了豬瘟的存在,并在較大的范圍內蔓延、傳播。
非典型、溫和型豬瘟臨床癥狀不典型,尸體剖檢病變也不明顯。很少見到皮膚密布出血點、膿性結膜炎、高熱稽留、嚴重下痢等癥狀。仔豬多表現輕熱或中熱,腹下輕度瘀血或四肢下部發紺,病愈后可發生干耳、干尾甚至耳殼脫落,厭食,精神沉郁,喜臥,糞便干硬;有的豬不顯癥狀,或繼發感染其他病原而掩蓋其癥狀。母豬帶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仔豬,出現流產、死胎、滯留胎、胎兒畸形、木乃伊、弱仔或產出部分外表健康的仔豬。母豬配種時,屢配不孕。多數病豬尸體剖檢無典型的腎、膀胱出血及脾出血性梗死。有時可見到淋巴結水腫和邊緣充血出血。
一、流行特點
1.發病日齡較小。主要發生于3月齡以內的小豬尤以30-60日齡的保育豬多見。
2.發病率不高,致死率較高。發病率通常占易感豬20%左右,有的高達50%以上,病死率達,80%以上。
3.傳播途徑不明,針頭傳播可疑性極大。發病無規律,病豬時多時少,似乎接觸傳播可能性不大,而頻繁注射和針頭消毒不嚴可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4.混合感染和并發癥較多。發病豬場都有藍耳病的歷史,從病料中常可檢出圓環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和肺炎支原體等多種病原。
5.豬瘟抗體滴度不高。有的仔豬呈半免疫狀態,發病豬群一般都經1-2次豬瘟疫苗免疫接種,但檢測血清中的豬瘟抗體滴度均在保護線以下。
6.長期持續流行。豬場一旦遭受感染,除了出現部分病豬外,還呈現隱性或潛伏感染,不易察覺,代代相傳,長期流行,一時難以撲滅。
二、臨診要點
1.體溫略有升高。病豬的體溫在40C左右(屬于微熱),長期稽留。若體溫升至41C以上,則往往是繼發細菌性疾病。
2.藥物治療無效。使用各種抗菌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均不見效果。若有繼發感染,治療可見到暫時的效果。
3.病豬食欲逐漸下降。身體消瘦、被毛粗亂,精神萎頓,終日打堆擠臥,體表沒有出血性的變化。
4.剖檢沒有肉眼可見的出血性病變。淋巴結水腫是主要特征,部分日齡較小的病豬,腎表面有出血的小點。
5.大部分病豬并發多種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綜合征,表現為呼吸極度困難,不時咳嗽。有的發生頑固性腹瀉,剖檢病變集中在心肺和腸道,呈現不同程度的炎癥變化。
三、病因探討
1. 母豬隱性感染
母豬隱性感染是目前引起豬瘟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母豬可以終生帶毒、排毒,成為豬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可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出現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從死亡仔豬體內可分離到豬瘟病毒,但毒力較低。由這種母豬產下的仔豬多為先天免疫耐受(免疫缺陷)豬,常導致豬瘟在豬場形成惡性循環,即豬瘟亞臨床感染→胎盤感染→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帶毒→后備母豬→豬瘟亞臨床感染。豬瘟病毒持續感染可導致母豬生殖器官產生病理變化,特別是卵巢的病理變化,可使卵泡結節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終導致繁殖障礙。
2.免疫功能下降。
發病豬場往往存在藍耳病、圓環病毒、氣喘病及偽狂犬病免疫抑制性的疾病影響豬的免疫功能,霉菌毒素影響豬的免疫功能,以上均可使豬瘟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常與呼吸道疾病綜合癥并發感染。
3. 仔豬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豬隱性感染和胎盤感染引起的免疫失敗現象,除了出現上述生產水平降低的情況外,經胎盤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豬往往成為隱性感染者,可長期帶毒、排毒,病毒存在全身上皮組織、淋巴樣組織和網狀內皮組織,其本身可不表現臨床癥狀。感染豬在疫苗免疫后不能產生免疫應答,形成仔豬先天免疫耐受。
4.帶毒公豬的垂直傳播
用RT-PCR檢查帶毒公豬自然交配所產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結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與帶毒母豬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與帶毒公豬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試驗證明,病毒不僅能通過母豬胎盤垂直傳播,而且能通過公豬精液垂直傳播,這是造成豬瘟持續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旦種豬場有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種豬存在,就會引起免疫耐受,導致免疫失敗,時刻都有發生豬瘟的危險。因此要預防豬瘟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及時淘汰帶毒種豬,對種豬場進行徹底凈化。
5.疫苗劑量不夠。
當前我國普遍使用的豬瘟細胞苗其效價低于國際標準,顯然在豬瘟不穩定地區應用1-2頭份劑量,不足以切斷豬瘟亞臨床感染引起的惡性循環。
據報道,對于那些處于半免疫狀態的亞臨床感染的病豬(無臨床癥狀),若在此時僅接種1-3頭份豬瘟活疫苗,非但不能產生免疫力,反而能刺激其引發非典型豬瘟。
6. 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國養殖業中是十分普遍的問題,動物感染后除了引起各種疾病外,與其他疾病之間的關系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可降低機體抗病力,造成免疫缺陷,增加豬瘟病毒的感染率。研究結果表明,盡管豬細小病毒、豬偽狂犬病毒、豬藍耳病病毒三種病毒中任何一種病毒單獨感染對低致病力的豬瘟病毒的毒力沒有增強作用,但三種病原混合感染對低致病力豬瘟病毒的致病力卻有明顯的增強作用。
7.免疫程序不合理。
研究數據表明:維持初乳的0日齡仔豬無豬瘟母源抗體,1日齡仔豬豬瘟母源抗體達到高峰,以后逐漸降低。豬瘟母源抗體對1-28日齡的仔豬有保護,少部分豬在35日齡還有保護,但是,母源抗體的存在也是導致仔豬豬瘟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一個因素。
8.應激因素太頻繁。
仔豬出生后要注射一系列的保健針、防疫針,還要進行剪牙斷尾,編耳號等出血性的手術,這不僅是一種嚴重的應激,而且在豬瘟污染的豬場內,也是一種危險的傳播途徑。
四、防疫建議
對于該病的防制最關鍵的是要做好免疫接種。可選用以下方法:乳前免疫法:仔豬在吃初乳前進行免疫注射,1.5~2小時后吃初乳,但一般不提倡這種方法。二次免疫法:確定正確的首免日齡非常重要,通過實驗檢測母源抗體,一般在豬21--25日齡和60~65日齡進行免疫。種公豬春、秋各免疫1次;種母豬每次配種前1周免疫一次。
發病后,對疫區內假定健康豬和受威脅區的豬加大免疫劑量,進行緊急接種。可選用的疫苗有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組織苗和脾淋苗. 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為細胞苗,用犢牛睪丸細胞(免疫劑量不低于750RID)生產,疫苗易于大批量生產,過程容易監控,價格便宜,但效價不穩定(培養細胞用的牛血清中含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抗體的干擾,容易污染豬瘟疫苗,可以感染豬);組織苗是用乳兔生產的,效價穩定,但不便于大規模生產;脾淋苗一般是指用接種家兔的脾和淋巴結生產的疫苗,效價確實,但產量有限。組織苗和脾淋苗價位高,生產過程不易控制,可能出現接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