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適時脫溫 一般雛鵝在4~5日齡體溫調節機能逐漸加強,因此如果天氣好、氣溫高,在5~7日齡時即可逐步脫溫,每天中午可讓其外出放牧,但早晚還需適當加溫,一般到20日齡后可以完全脫溫。但早春和冬天氣溫低,保溫期需延長,一般15~20日齡才開始逐步脫溫,25~30日齡才完全脫溫。脫溫時要注意氣溫,根據氣溫變化靈活掌握,切忌忽冷忽熱,否則易引起疾病和死亡。
5.3 適度運動 開食后每隔1小時要驅趕活動1次,在夜間很冷時更要活動,可以調節體溫,增強體質。7日齡后可在清潔的淺水塘邊進行"放水",在晴天無風的中午讓雛鵝下水游泳,洗滌絨毛,每次不超過5分鐘。
5.4 放牧 "放水"后便可以放牧,鵝群放牧戲水須在晴天上午8∶00以后進行,雨天和大風天不放牧。放牧前先打開門窗,平衡舍內外溫度,先噪鵝10分鐘后方可趕鵝出欄,收鵝前要讓鵝梳干羽毛后再進欄,并做好防疫和定期驅蟲工作。放牧開始時,路程要近,時間要短,以后逐漸延長。第1次放牧前要先喂至半飽,每次放牧都要選擇氣候溫和的晴好天氣進行。一般可在上午8∶00后放牧,讓其在室外附近平坦的草地上自由采食嫩草葉,每天2次,每次20~30分鐘,以后隨日齡增加,放牧場地可由近到遠,放牧時間由短到長。20日齡后,如果氣候溫暖,可逐漸適應水中生活,即可全天放牧,只需夜晚補飼1次。放水、放牧和脫溫工作可以結合同時進行。放牧時應注意冬季防寒、夏季防暑,要避開寒冷陰雨天,防止烈日曝曬,以免中暑,避免大風和下冰霜等惡劣氣候下放牧,以防雛鵝受害發病,病弱雛暫時不要放牧。
肉用仔鵝采用放牧為主、補料為輔的飼養方式,放牧鵝群大小一般100~200羽一群,由1人放牧。遇氣候惡劣不能放牧時,可通過飼養員采割衛生新鮮的嫩草、菜葉等補充,保證雛鵝有足夠的青料供給。外出放牧時,鵝舍墊草勤換勤曬,保持欄內干燥。中鵝階段則視牧場飼料狀況,在放牧前和放牧后1小時左右補喂一些精料,補料一般可置于中鵝運動場,任鵝自由采食。放牧中還要注意牧場不可遠離水源,并且防止中毒。
5.5 防疫和驅蟲 對疫病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確保鵝群健康生長,其原則是早預防,早治療;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不同日齡時注射不同的疫苗,定期驅蟲、喂藥,妥善處理好病死鵝,嚴防發生疫病傳染,發病鵝及時隔離治療。
5.5.1 堅持全進全出制度 堅持全進全出飼養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夜間要有人看守,注意溫濕度是否適宜,同時注意防鼠害、獸害等。
5.5.2 堅持消毒制度 消毒前應將場地和用具洗刷打掃干凈,場地可用1%~2%來蘇兒液、3%漂白粉液消毒,其他用具可用0.5%高錳酸鉀液、3%~5%苯酚液消毒。
5.5.3 適時免疫接種 鵝免疫程序:①抗小鵝瘟血清,1日齡接種,皮下注射0.5ml/只,14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2羽份/只。②鴨瘟疫苗,雛鵝7~8日齡接種鴨瘟疫苗10羽份/只。③禽流感油乳劑滅活疫苗,小鵝10日齡第1次注射0.5ml/只,中鵝40日齡注射1ml/只。④禽霍亂疫苗,雛鵝28日齡肌注接種1次。
5.5.4 注意防治鵝絳蟲病 在預防上建立正常的驅蟲制度,一般雛鵝在15~20日齡開始首次驅蟲,用抗蠕敏40mg/kg(體重)灌服1次即可,以后每隔20~25天再驅蟲1次,可保證鵝免遭寄生蟲的危害。
5.5.5 注意防治鵝球蟲病 18~70日齡期間,在飼料中交替使用抗球蟲藥,以防鵝球蟲病的發生。用2%百毒殺,每周定期對養殖場、鵝舍、用具和帶鵝消毒1次。
5.5.6 藥物防治疾病 為杜絕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巴氏桿菌等感染,在育雛期飼料中應加入0.1%土霉素或0.1%氯霉素粉(編注:氯霉素已禁用于肉食動物,可選用其他敏感抗生素),拌料飼喂,其中0~5日齡飲水中加入3000~5000單位/只慶大霉素,以防大腸桿菌病等腸炎。
5.5.7 做好消毒工作 搞好環境衛生和帶鵝消毒工作,切斷傳播途徑,強化飼養管理,提高鵝體抗病能力;注意更換墊料,保持墊料干燥、清潔、衛生,如潮濕、發霉應及時更換,發現病鵝及時隔離治療。
5.6 肉用仔鵝的育肥 主要有放牧加補飼育肥法和圈養限制運動育肥法2種,育肥期為56~70日齡,通常育肥15~20天。仔鵝的育肥是采用限制活動來減少其體內養分消耗,喂以高能飼料,置于安靜而較安全的環境中,促進體內脂肪的積累,從而達到育肥的目的。飼喂方式可采用自由采食,也可將飼料制成粉糊狀填喂。仔鵝56日齡進入出欄前肥育階段,此時要增加精飼料,喂足青綠飼料,并注意保持環境安靜,每40kg中鴨料拌1kg動物油脂,以促進育肥。此外,還有填飼育肥法,填鵝飼料配方為玉米60%、米糠或麩皮30%、豆餅粉8%、生長素1%、食鹽1%(編注:①不同生長階段動物的營養需要不同,添加油脂不能完全滿足育肥需要;②米糠、麩皮二者營養成分差別較大)。
5.7 適時出欄 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鵝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飼養周期短,飼養一批商品肉鵝只需60~70天即可出欄上市。肉鵝飼養專業戶飼養肉鵝的目的是賺錢,為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必須根據市場行情,做到適時出欄。
5.3 適度運動 開食后每隔1小時要驅趕活動1次,在夜間很冷時更要活動,可以調節體溫,增強體質。7日齡后可在清潔的淺水塘邊進行"放水",在晴天無風的中午讓雛鵝下水游泳,洗滌絨毛,每次不超過5分鐘。
5.4 放牧 "放水"后便可以放牧,鵝群放牧戲水須在晴天上午8∶00以后進行,雨天和大風天不放牧。放牧前先打開門窗,平衡舍內外溫度,先噪鵝10分鐘后方可趕鵝出欄,收鵝前要讓鵝梳干羽毛后再進欄,并做好防疫和定期驅蟲工作。放牧開始時,路程要近,時間要短,以后逐漸延長。第1次放牧前要先喂至半飽,每次放牧都要選擇氣候溫和的晴好天氣進行。一般可在上午8∶00后放牧,讓其在室外附近平坦的草地上自由采食嫩草葉,每天2次,每次20~30分鐘,以后隨日齡增加,放牧場地可由近到遠,放牧時間由短到長。20日齡后,如果氣候溫暖,可逐漸適應水中生活,即可全天放牧,只需夜晚補飼1次。放水、放牧和脫溫工作可以結合同時進行。放牧時應注意冬季防寒、夏季防暑,要避開寒冷陰雨天,防止烈日曝曬,以免中暑,避免大風和下冰霜等惡劣氣候下放牧,以防雛鵝受害發病,病弱雛暫時不要放牧。
肉用仔鵝采用放牧為主、補料為輔的飼養方式,放牧鵝群大小一般100~200羽一群,由1人放牧。遇氣候惡劣不能放牧時,可通過飼養員采割衛生新鮮的嫩草、菜葉等補充,保證雛鵝有足夠的青料供給。外出放牧時,鵝舍墊草勤換勤曬,保持欄內干燥。中鵝階段則視牧場飼料狀況,在放牧前和放牧后1小時左右補喂一些精料,補料一般可置于中鵝運動場,任鵝自由采食。放牧中還要注意牧場不可遠離水源,并且防止中毒。
5.5 防疫和驅蟲 對疫病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確保鵝群健康生長,其原則是早預防,早治療;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不同日齡時注射不同的疫苗,定期驅蟲、喂藥,妥善處理好病死鵝,嚴防發生疫病傳染,發病鵝及時隔離治療。
5.5.1 堅持全進全出制度 堅持全進全出飼養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夜間要有人看守,注意溫濕度是否適宜,同時注意防鼠害、獸害等。
5.5.2 堅持消毒制度 消毒前應將場地和用具洗刷打掃干凈,場地可用1%~2%來蘇兒液、3%漂白粉液消毒,其他用具可用0.5%高錳酸鉀液、3%~5%苯酚液消毒。
5.5.3 適時免疫接種 鵝免疫程序:①抗小鵝瘟血清,1日齡接種,皮下注射0.5ml/只,14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2羽份/只。②鴨瘟疫苗,雛鵝7~8日齡接種鴨瘟疫苗10羽份/只。③禽流感油乳劑滅活疫苗,小鵝10日齡第1次注射0.5ml/只,中鵝40日齡注射1ml/只。④禽霍亂疫苗,雛鵝28日齡肌注接種1次。
5.5.4 注意防治鵝絳蟲病 在預防上建立正常的驅蟲制度,一般雛鵝在15~20日齡開始首次驅蟲,用抗蠕敏40mg/kg(體重)灌服1次即可,以后每隔20~25天再驅蟲1次,可保證鵝免遭寄生蟲的危害。
5.5.5 注意防治鵝球蟲病 18~70日齡期間,在飼料中交替使用抗球蟲藥,以防鵝球蟲病的發生。用2%百毒殺,每周定期對養殖場、鵝舍、用具和帶鵝消毒1次。
5.5.6 藥物防治疾病 為杜絕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巴氏桿菌等感染,在育雛期飼料中應加入0.1%土霉素或0.1%氯霉素粉(編注:氯霉素已禁用于肉食動物,可選用其他敏感抗生素),拌料飼喂,其中0~5日齡飲水中加入3000~5000單位/只慶大霉素,以防大腸桿菌病等腸炎。
5.5.7 做好消毒工作 搞好環境衛生和帶鵝消毒工作,切斷傳播途徑,強化飼養管理,提高鵝體抗病能力;注意更換墊料,保持墊料干燥、清潔、衛生,如潮濕、發霉應及時更換,發現病鵝及時隔離治療。
5.6 肉用仔鵝的育肥 主要有放牧加補飼育肥法和圈養限制運動育肥法2種,育肥期為56~70日齡,通常育肥15~20天。仔鵝的育肥是采用限制活動來減少其體內養分消耗,喂以高能飼料,置于安靜而較安全的環境中,促進體內脂肪的積累,從而達到育肥的目的。飼喂方式可采用自由采食,也可將飼料制成粉糊狀填喂。仔鵝56日齡進入出欄前肥育階段,此時要增加精飼料,喂足青綠飼料,并注意保持環境安靜,每40kg中鴨料拌1kg動物油脂,以促進育肥。此外,還有填飼育肥法,填鵝飼料配方為玉米60%、米糠或麩皮30%、豆餅粉8%、生長素1%、食鹽1%(編注:①不同生長階段動物的營養需要不同,添加油脂不能完全滿足育肥需要;②米糠、麩皮二者營養成分差別較大)。
5.7 適時出欄 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鵝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飼養周期短,飼養一批商品肉鵝只需60~70天即可出欄上市。肉鵝飼養專業戶飼養肉鵝的目的是賺錢,為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必須根據市場行情,做到適時出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