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豬腹瀉
豬腹瀉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
1、細菌性腹瀉: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性腸炎、豬痢疾桿菌、內勞森氏菌。
2、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豬偽狂犬病毒。
3、寄生蟲性腹瀉:蛔蟲、球蟲、鞭蟲、結腸小袋纖毛蟲。
4、非感染因素:溫度、低血糖(饑餓性腹瀉)、日糧抗原過敏性腹瀉(大豆過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鐵性腹瀉,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防治辦法需按照“一掃二沖三消四空欄”的消毒原則,堅持作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在母豬產前45和15天作好大腸桿菌的免疫,產前30天作好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免疫,在注射疫苗前后各10天添加0.5%的促免1號以消除免疫應激。做好保溫工作和加強飼養管理。
二、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5周齡以后的病豬,發病較輕,10日齡以內的豬具有極高的死亡率,是危害較大的一種豬傳染病。
因為這種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12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7日齡內一般不感染,以后感染增多。本病傳播迅速,常常數日內即可波及整個豬或一個地區的豬群。
本病應與仔豬黃痢、仔豬白痢、慢性仔豬副傷寒、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和仔豬紅痢進行鑒別診斷。
1、仔豬黃痢
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3日齡內仔豬,癥狀和病變與傳染性胃腸炎較相似,但在小腸內容物中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2、仔豬白痢
多發于10~30日齡仔豬,糞便灰白色、白色或黃白色粥狀,肛門周圍有白色稀糞,從腸內容物中能分離出致病性大腸桿菌,抗菌素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3、豬流行性腹瀉
本病與傳染性胃腸炎的區別點在于育成豬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流行性腹瀉熒光抗體檢查可確診。
4、豬輪狀病毒病
多發于3~8周齡的仔豬,癥狀和病變與傳染性胃腸炎較相似,電鏡和免疫電鏡等容易診斷。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使豬群體質良好,加強防疫工作,制定完善可行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并嚴格執行,豬場做好與外界的隔離工作,禁止無關人員參觀和進入豬舍,禁止從疫區或污染場引種或購進仔豬,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豬肢蹄病
豬肢蹄病是指豬四肢和四蹄疾病的總稱,又稱跛行病,這種病是成為現代集約化養豬場淘汰種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營養因素:能量:豬日糧能量缺乏或過高,都會引發肢蹄病的發生。蛋白質:高蛋白質日糧結構,易引起豬的肢蹄病發生。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D必須滿足豬的需要,再就是生物素的缺乏,可造成母豬生物素缺乏癥。后腿痙攣,蹄開裂,病蹄不能著地。再就是有些豬場飼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劑,像硅酸鹽類的,導致礦物質、維生素大量流失,因此引起蹄裂,嚴重的導致感染。
2、管理因素
運動的影響規模化養殖豬場,為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采用限位欄、高床飼養,由于豬運動受到限制,致使肢蹄病發生增多。
對于肢蹄病的有效預防措施取決于對影響因素的正確判斷,然后改變飼養管理。
精心選育種豬不要忽視對四肢的選育,選擇四肢強壯,高矮、粗細適中,站立姿勢良好,無肢蹄病的公母豬作種用。
四、豬支原體肺炎
豬支原體性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發的一種慢性肺炎,又稱豬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體是經氣霧或與病豬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觸傳播的,其經母豬傳給仔豬使本病在豬群中持久存在,其嚴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節、通風條件、豬的密度以及其它環境因素改變而有很大差異。
感染初期,支原體聚集并粘連在支氣管、細支氣管以及氣管上皮細胞上;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表面寄生。同時也出現支氣管附近淋巴組織增生,從而使肺泡之間的間隙增厚;這種增生的淋巴小結常常會壓迫支氣管,病情嚴重的豬就會出現喘氣現象。繼發其他細菌感染時,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纖維素性、化膿性病變,甚至出現明顯的環死灶。
豬肺炎支原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盡可能自繁自養,自育及全進全出;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加強通風減少塵埃,人工清除干糞降低舍內氨氣濃度,定期消毒,徹底消毒空舍等。必要時需要使用藥物防治,比如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環素類、泰樂菌素、林肯霉素、氯甲砜霉素、泰妙靈、螺旋霉素、奎諾酮類(恩諾沙星、諾氟沙星等),具體治療還要根據發病情況具體采取措施。
五、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稱為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特征,急性型呈現高死亡率。
由于各種年齡、性別的豬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齡至6月齡的豬較多發,但以3月齡仔豬最為易感。所以要注意不要飼養環境突然改變、豬群的轉移或混群、擁擠或長途運輸、通風不良、濕度過高、氣溫驟變等應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發生或加速疾病傳播,使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