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原因:
出生低于1.2kg的弱仔,在哺乳選擇乳頭時處于劣勢,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人工輔助(調欄或者人工固定哺乳乳頭),導致從起跑線開始就一直處于弱勢。
2、仔豬被動過早斷奶:
產房母豬疾病,導致無乳,為了降低仔豬疾病感染的風險,沒有達到哺乳期就提前斷奶,使產房仔豬斷奶重過小。
3、疾病原因:
產房仔豬、保育豬由于疾病、換料導致的腹瀉,保育豬呼吸道疾病、早期感染回腸炎等,都會造成豬只生長偏慢。
4、分欄原因:
沒有按要求做到強弱、大小、公母分欄,導致生長速度參差不齊,均勻度差,“弱豬更弱”,形成掉隊豬。
5、管理原因:
驅蟲不及時、病豬個體治療不到位、飼養環境差等都會導致部分豬只生長緩慢。
6、應激原因:
運輸、驅趕、調欄、并欄、飼料的更換等,致使豬只的正常生長受到干擾。
由于以上各種原因形成的弱豬、掉隊豬,豬場的處理基本無外乎兩種方式:把本批次轉群后剩下的尾豬混入下一批次繼續飼養,雖然損失減小但是有悖于“全進全出”的生物安全理念,有傳播疾病的風險。嚴格實施“全進全出”的流水線式生產模式,沒有達到生產指標的弱豬進行淘汰處理,這種方式雖然省事,但是對豬場的經濟效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