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今,我國自南向北的一場豬的所謂“無名高熱”席卷了眾多豬場,最終導致全場清空的現象不在少數,期間被有關媒體、飼料與獸藥銷售人員、某些專家學者及獸醫人員炒作得沸沸揚揚,也因此使身處其中的養殖者不知何去何從,恐慌的心理也讓某些養殖者盲目地去聽從、去防治,但最終的結果是某些獸藥、疫苗銷售者乃至不法豬販獲利頗豐,而部分豬場的豬仍被無奈地淘汰,甚至全軍覆沒。以后,類似情況在某些豬場或地區仍有所發生。上期筆者已結合豬“無名高熱”,對豬“高熱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作了概述,下面具體分析病原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策略。
病原
我們認為是以下1~6類病因在豬的“高熱性疾病”中起主導作用,期間可能繼發其他疾病,如細菌感染等;因第7類病因作為原發病而造成高熱、嚴重損失的只是少數病例。
1. 豬瘟(HC)
在國內,該病一直零星發生但連續不斷,自2006年9月份至2007年2月,發病豬群的病情更加嚴重、預后不良的病例顯著增多,在某些地區,發生HC豬群各群的發病率在20.0~100.0%,平均發病率為51.6%;有HC參與的其它疾病占全部病例的39.5%,`存在豬瘟病毒循環感染的豬群在80.4%以上。農業部發布“高致病性藍耳病防治技術規范”中有關于HC的防治內容,此后養殖場更加重視HC的預防工作,有意識地清除導致免疫抑制的各種因素,而后自2007年5月到2009年10月,以HC作為主要病因的高熱性疾病好像銷聲匿跡了,但近來該病又有抬頭的趨勢,究其原因與盲目引入帶毒種豬、注射到豬體內的疫苗質量出現問題、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有關。對41個規模化豬場仔豬大量死亡原因進行調查的結果,與豬瘟病毒感染有關而導致發病的因素占12.1%,致病過程中有HC參與的占21.9%,而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是豬瘟病毒得以在豬場持續存在的一個關健原因。
導致HC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免疫抑制、注射到豬體內的疫苗質量問題、部分豬場牛黏膜腹瀉病毒的污染、免疫錯誤、不按疫苗操作規程進行免疫、冬春季節氣溫下降后大氣中紫外線對病毒的滅活作用差、封圈后舍內空氣質量不佳、豬群在環境溫度下降時抵抗力隨之下降、去勢感染、盲目購豬、寄生蟲感染、并發或繼發于其他疾病、飼料與飼料轉換、畜主防疫意識、不注重平時的消毒措施、消毒不到位、生豬價格變動、跨行老板的出現或近年來新建的豬場等。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豬場實行在春、秋兩季全群集中免疫HC的“一刀切”免疫方式,盡管有學者經試驗認為“C株”弱毒株疫苗安全、不具有潛在危害,但在現實養豬生產中的豬群不同于試驗用豬群,隱性感染或免疫抑制都會造成弱毒株疫苗毒力相對增強,經胎盤感染仔豬、注射疫苗后母豬出現“疫苗病”的案例很多。可以說這種方案實質上不是精細化管理的“懶漢”做法。正確的作法是母豬孕前接種HC疫苗,其其他亞群免疫方案應根據生產狀態來確定。
2. 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MITT)
MITT為主要病因的疾病至少要占到17.3%,事實上豬群的發病率比這個數據可能更高,我們甚至認為國內不被飼料發霉所困擾的豬場只是少數。但大多數畜主沒有意識到所養的豬不是沒有疾病而是處于亞健康狀態、或被別的疾病掩蓋而忽視了這一更為重要的原發性因素。MITT的發生原因至少有28種,最主要的是以下4類原因:① 玉米及其相關副產品霉變。② 以泔水或泔水加料精方式飼喂豬。③ 干料槽方式飼喂的后果。④ 質量底劣的飼料或原料來源。(更為具體的原因請見“豬的霉菌感染及其毒素”一節)
3. 流感(SIF)
豬流感病毒血清亞型較多(如H1N1、H1N2、H1N7、H5N1、H3N2、H3N6、H4N6、H9N2等),對豬群的感染率高,嚴重流行主要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與保溫不善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符合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短時間(一般2~4天)內可傳遍全場,剖檢時可見典型流感病毒感染出現的病變――肺部腹側大片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的紅色肝變區,離心的肺組織勻漿上清液可凝集雞紅細胞。早期以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此類藥物現已禁用)配合其它藥物效果明顯。中、后期依不同癥狀以中藥組方進行治療可提高成活率。
4. 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PRRS)
該病的發生原因主要與不對PRRS進行積極防治、盲目使用活疫苗、孕期盲目注射活毒疫苗、不強化疫苗免疫效果等有關,由此造成母豬孕后期高比例流產、仔豬因間質性肺炎而大規模死亡造成的損失讓人痛心疾首。
5. 氣喘病(M.H)
氣喘病的高感染率是我們在診療中必然要考慮的。許多豬呼吸道復合征的發生以M.H感染為先決條件,常伴有其它病原因子的感染。對豬群進行免疫,定期使用支原凈、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利高等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病程度。
6. 附紅體病
附紅體對豬只的嚴重感染,會造成機體免疫系統紊亂、功能低下。有的豬群,在入冬蚊、蠅消失后血檢附紅體陽性率仍很高、感染程度仍很嚴重,有的豬場在夏季發生嚴重的附紅體病后數月出現了其它疫病的流行,如HC、PRRS,這與附紅體感染后造成的免疫應答低下有關。
7. 其他病原
包括偽狂犬病、弓形體病及其它繼發的細菌性疾病,如傳染性胸膜肺炎、肺疫、萎縮性鼻炎、大腸桿菌感染、鏈球菌感染等。在此需要提醒讀者的是:
(1)2009年夏季以來,仔豬副傷寒發病率有所上升,通過菌苗免疫和豬舍地面衛生的控制可以預防本病,發病后以可口服的氨基苷類抗生素治療有效。
(2)以終宿主“貓”作為經典傳播途徑的弓形體病,在豬群中仍存在環境中鼠類帶蟲、針頭連續注射、胎盤感染等其它傳播方式導致的發病。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養殖者應正視仔豬副傷寒和弓形體病等疾病,在個別豬群中的發生,它們也可引起豬群發生“高熱性疾病”。
豬高熱性疾病的基本防治策略
豬的高熱性疾病,病因復雜,各豬群發病的病因與程度各不相同。從這點上講,豬的高熱性疾病,往年并不少見,對于某些豬群,暴發這樣的疫情好象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是多年來我國養豬業不加節制地迅猛發展后顯露出的弱點,只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事件,在此我們認為:豬高熱性疾病往年有之,今年有之,全年有之,明年還會有之,只是流行面積問題。這是我國豬業現狀顯露出的弱點。不論怎樣,我們還是要把豬養下去,從以下環節下手,層層把關,最終就完全有可能將這類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圍:
(1)細化養豬生產方案。
(2)不盲目引豬。
(3)培育低感染率后備豬。
(4)降低飼料中霉菌毒素含量。
(5)以HC和PRRS為主要疫病預防與控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