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孵化過程中,孵化器內的所有種蛋都需要最適合胚胎發育的蛋殼溫度。過高或過低的蛋殼溫度,都會對雛雞質量及均勻度產生負面影響。為了獲得最合適、最均勻的蛋殼溫度,孵化器的設計極為重要。由于孵化器內空氣流動速度的變化會導致空氣的傳熱能力發生變化,進而導致蛋殼溫度發生變化,不利于胚胎發育,所以,在整個孵化器內部所有區域,空氣的流動速度需要保持一致。這就對孵化器的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空氣的相對濕度也對空氣的傳熱能力有較大的影響。潮濕的空氣比干燥的空氣傳熱能力強。理想條件下,較高的相對濕度有利于孵化過程中蛋殼溫度的穩定。在孵化的前9天,胚胎產熱量較低,在較高的相對濕度下,種蛋周圍空氣的熱量更容易傳遞給胚胎。孵化9天以后,胚胎產熱量快速增加,在較高的相對濕度下,胚胎產生的熱量更容易傳遞給周圍的空氣。但由于在孵化18天時,種蛋至少需要達到10%的失重率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孵化性能,所以不需要在孵化9天以后保持高的相對濕度。因此,需要在控制傳熱的相對濕度及控制失重率的相對濕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許多研究表明,在整個孵化過程中蛋殼溫度保持在37.8℃(100.0℉)時,能獲得最佳的雛雞產品質量。在孵化第一周及第三周,蛋殼溫度高于或低于37.8℃(100.0℉)時,會導致次雛比例增加(大于5%)以及雛雞體長偏小(比正常雛雞小5mm)。孵化7天以后蛋殼溫度在38.9℃時,會導致卵黃體重比偏高,且飼養過程中腹水病的發病幾率增加。
在出雛器過程中的最佳蛋殼溫度很難去研究。現有資料表明,在孵化15天后,蛋殼溫度達到38.9℃時,次雛比例增加約2%。這表明出雛過程中,偏高的蛋殼溫度也會影響雛雞質量。且由于出雛過程中,不同的胚胎都處于不同的發育階段,有啄內膜的,有啄殼的,有已經完成啄殼的,所以很難在出雛過程中找到一個最佳的環境參數。
所以,保持胚胎發育的一致性,將使整個出雛過程的控制更加容易。這就需要我們在孵化過程中保持均勻的蛋殼溫度,使胚胎的發育接近同步,從而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