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業經歷了三十年快速發展,多數養豬人在生產踐中不斷地學習和總結,越來越認識到種豬飼養的重要性,因為種豬是一個豬場的發動機,種豬飼養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它的后代的數量與質量,也間接影響到育肥階段生產成績,最終影響養豬整體利潤率。目前,我國種豬生產水平明顯落后于養豬發達國家,母豬生產效率比北美和歐洲養豬發達國家至少低30%。
在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養豬場的存欄量與出欄量越來越大,需要以統一的量化的標準來評價一個豬場母豬的繁殖性能。當前國外主要采用的是“母豬年生產力”概念,它的定義是“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weaned piglets per sow per year,PSY)。PSY作為繁殖效率的考核指標應該講是相當科學的,例如,我國每頭母豬每年平均分娩胎數為1.7胎,而美國達2.28胎,丹麥為2.5胎;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我國僅17.5頭,美國為27頭,丹麥為32頭(見下圖)。初生仔豬存活率美國為95%,而我國僅為84%。
顯然我國母豬的繁殖性能嚴重滯后,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我國種豬的飼養管理不科學。種豬舍的設施設備性能欠佳,無法做到環境最優化;無視后備母豬的初配日齡和體重,沒有使用后備母豬專用飼料的習慣,造成母豬終身的繁殖性能無法達到斷奶仔豬55頭;哺乳期母豬飼養不規范,沒有做到哺乳期間母豬采食量最大化,造成母豬掉膘多數超過4mm,母豬斷奶后再發情率低于85%;配種環節和產后消炎不規范,造成子宮內膜炎情況嚴重;加之豬場藍耳、細小、偽狂犬等繁殖疾病流行且難以凈化,造成母豬在妊娠期間流產、空懷、死木胎率居高不下,上述因素都會導致養豬場的無效飼養日增多,進而影響豬群整體的繁殖性能。因此,在生產實踐當中,我們要把保障種豬群良好的繁殖性能當作第一要務,并對各個環節進行科學規范,努力解決母豬的繁殖障礙問題,切實提高母豬年生產力。
此外,我國每年耗費巨資從國外引進優秀品種,但種豬營養水平與遺傳潛力多數不匹配,育種工作因為各場群體規模小又不愿意參與聯合育種往往流于形式,種豬生產企業因過度關注飼料成本而忽視了種豬的營養需求,使優秀基因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怪圈,造成整個行業的巨大浪費。
自從1975年提出數字生產力的概念以來,PSY作為評估規模化豬場母豬繁殖效率的指標逐漸被業界采用。PSY是衡量母豬繁殖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
PSY的原始計算公式如下:
PSY=母豬平均年產胎次×母豬窩產活仔數×哺乳仔豬成活率
母豬平均年產胎次=365天÷母豬繁殖周期(妊娠天數+哺乳天數+平均每胎非生產天數NPD)
母豬窩產活仔數=母豬胎衣排出后存活的仔豬數
哺乳仔豬成活率=斷奶活仔數÷產活仔數
由PSY的計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到母豬非生產天數、產活仔數以及哺乳仔豬成活率三者共同決定了母豬PSY成績。而養殖環境、選種選配、營養和管理等均會對三者造成影響。
目前國內豬場生產水平參差不齊,優秀的豬場PSY可達23頭以上,成績差的豬場僅14-15頭。以出欄10000頭斷奶仔豬場為例,優秀的豬場只需飼養435頭母豬,而生產成績差的豬場需飼養715頭母豬,同樣的出欄數卻需要多飼養280頭母豬,每頭母豬每年的維持費約需3500元,則280頭需98萬元;再加上引種、培育以及圈舍設施等多投入的部分,生產水平低下的豬場比優秀的豬場多飼喂280頭母豬,每年多花費甚至會達到120萬元以上。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呀,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種豬企業在外名氣很響,但其實內部一算帳成本居高不下,好的行情未必賺大錢的真正原因。因為你每出欄一頭豬成本就比別人高至少120元。
所以我認為,當今國內養豬唯一的出路在于千方百計提高種豬的PSY,引進高繁殖性能的種豬,針對品種的營養需求系統開展種豬營養方面的研究,針對外品種適應能力差的特點搞好豬場建設并配套相應的設備設施;重視后備母豬的隔離飼養與環境適應工作,后備24周齡開始與誘情公豬每天接觸,做好相應的發情記錄并合理組群,達到合理的體重與日齡再參配;重視妊娠母豬三階段的限制飼喂工作,一切以妊娠母豬90日齡達到標準體型為目標;把產房哺乳階段母豬的喂料與溫度、濕度、通風相結合,做到哺乳母豬采食量最大化,泌乳量最大化;斷奶母豬合理組群,進行充分的公豬誘情,同時做好短期優飼,爭取排卵量最大化。
總之,豬場種豬的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各個環節其實是緊密聯系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管理失誤,都會導致下一個環節掉鏈,豬場管理者要具備系統管理的觀念,重視現場數據收集、進行加工整理后返過來用于指導生產,只有這樣常用抓不懈,才能提高養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