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感冒簡稱豬流感,是由豬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發病急、發病率高、傳播快等特點。該病的死亡率雖然較低,正確治療患豬能夠迅速康復,但若治療不及時或誤治,往往會造成大范圍的擴散,并繼發多種呼吸道疾病,不僅增加治療難度,而且導致生長受阻,從而降低生產性能,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1、病原與流行病學
豬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引發,該病毒除感染豬外,也能致人發病。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該病毒均有易感性,氣溫驟變是該病暴發的誘因,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天氣多變的冬春季節多發,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可長時間帶毒,是豬流感病毒的儲存宿主,往往是以后發病的重要隱患。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雖然該病病死率不高,但由于具有發病急驟、傳播快速的特點,往往因防治不及時或誤治而造成大范圍的擴散,甚至造成地方性流行。由于該類病毒廣泛存在于患豬的呼吸道黏膜,隨分泌物排出后,通過飛沫經呼吸道侵入易感豬體內,在呼吸上皮細胞內可迅速繁殖,很快就會致病,被感染的豬接著又向外排出病毒,從而形成循環傳播,往往在2天-3天內可迅速波及全群,造成大面積的發病。
近年來的臨床調查與研究表明,由于目前我國豬群中大多存在藍耳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隱性感染,而該病毒可導致免疫抑制,且藍耳病也已有轉型趨向,由原來的母豬流產型轉為呼吸道肺炎型,因此,當豬群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侵襲時如不及時控制,很容易繼發支原體肺炎、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從而加重病情,加大治療難度,導致病死率增加。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潛伏期一般為2天-7天。通常發病突然,短時間內往往會造成全群感染。嚴重者病初體溫高達40℃-41.5℃,精神遲鈍,食欲減退或廢絕,常橫臥擠堆在一起,不愿活動;眼結膜充血,畏光,流淚,眼分泌物增多;病豬呼吸急促,陣發性咳嗽,鼻孔有清亮或黏性分泌物,有的可見腹式呼吸;個別病豬有肌肉與關節疼痛表現,觸摸時敏感,行走無力,同時糞便干結,無尿或尿少,尿液呈深黃色。
病情較輕者,如無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一般都能耐過,多數可于6天-7天后康復;如在發病期間治療不及時,個別病例會轉為慢性并因持續咳嗽、消化不良,出現進行性消瘦;還有的則易發生繼發與并發癥,增加病死率;妊娠母豬感染時,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出現流產、早產,康復后的母豬常產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初生仔豬因母豬發病缺奶和受感染,可造成整批死亡。
剖檢可見患豬喉、氣管及支氣管充滿含有氣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腫脹,時而混有血液,肺尖葉和心葉出現硬結,呈紫色,肺間質增寬,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腫大,胃腸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癥,胸腹腔、心包腔蓄積含纖維素物質的液體。
實驗室檢查取鼻腔分泌物,培養后做血凝試驗,可鑒定其病毒;臨床上注意與與豬肺疫、副豬嗜血桿菌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相鑒別。
3、綜合防制措施
3.1預防措施
3.1.1 為防止流感傳入豬群,應采取標準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易感豬與感染動物接觸,特別是禽類接觸的一些措施,此外避免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人員與豬接觸,在流感危害嚴重的地區,可以進行疫苗接種,對育肥豬實施免疫接種被認為是有經濟效益的,但注意在10周齡之前要免疫接種,以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免疫接種應該是豬流感控制計劃中的一種有效方法。
3.1.2 保證豬群圈舍內衛生,盡量做到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尤其是在冬季圈舍內的環境控制,要處理好通風和保溫的矛盾,潮濕寒冷的環境下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3.1.3 在疫病多發季節,加強圈舍內的衛生消毒工作,可以使用過氧乙酸,對圈舍、飼槽、工具、水源、人員等消毒,同時在飼料中加入中藥預混劑提前預防,如:清溫敗毒散,可以有效預防。
3.2治療措施
3.2.1可選用柴胡注射劑(小豬每頭每次3~5 mL,大豬5~10 mL),或用30%安乃近3~5 mL(50~60 kg 體重),復方氨基比林5~10 mL(50~60 kg 體重),青霉素(或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先鋒霉素等)。
3.2.2對于重癥病豬每頭選用青霉素600萬IU+鏈霉素300萬IU+安乃近50 mL,再添加適量的地塞米松,一次性肌肉注射,每天2次。
3.2.3對嚴重氣喘病豬,需加用對癥治療藥物,如平喘藥氨茶堿,改善呼吸的尼可剎米,改善精神狀況和支持心臟的苯甲酸鈉咖啡因,解熱鎮痛藥復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
3.2.4對食欲降低和輕度感染者,可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原粉拌料飼喂。治療過程中使用電解質多維飲水,可促進病豬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