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副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可以引起豬的格氏病。臨床上以體溫升高、關節腫脹、呼吸困難、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高死亡率為特征的傳染病,嚴重危害仔豬和青年豬的健康。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影響著養豬業的發展,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流行特點
1)副豬嗜血桿菌只感染豬,特別是斷奶前后和保育階段的豬多發,感染率在10%~15%,嚴重時,病死率可達50%。
2)有多種血清型。按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將副豬嗜血桿菌分為15種以上血清型。由于血清型多樣,且各血清型之間交叉免疫力差,為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疫苗預防,帶來很大的困難。
3)易產生耐藥性。副豬嗜血桿菌,可能是當前豬場所有致病菌中,耐藥性產生速度最快的一種細菌。
4)藍耳病等全身性疾病發生時,豬只免疫力和抵抗力就會下降,副豬嗜血桿菌就會趁虛而入,造成混合感染。
5)該病菌屬條件性致病菌,飼養環境不良、應激等因素常易誘發該病。
6)首次感染該病時的豬只臨床癥狀較明顯,豬場損失也很大。
7)對豬場危害巨大。豬場如果感染或潛伏感染副豬嗜血桿菌,容易造成免疫失敗,會導致其他疾病在豬場混合感染,使豬場疾病復雜化。
8)該病與呼吸道綜合癥發生流行有密切關系。豬呼吸道疾病存在時,將互相加劇病情和臨床表現。
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病豬高燒,且持續不退(從發病到死亡,持續性高燒),體溫40.5~42℃,體表皮膚發紅,嚴重者醬紅色,耳稍發紫,個別甚至皮膚壞死脫落。病豬精神萎頓,食欲下降或廢絕,畏寒,打堆,昏睡不醒。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發病后期,病豬進行性消瘦,皮膚逐漸蒼白,發青,變紫。關節腫大,共濟失調,眼瞼皮下水腫,部分病豬出現四肢無力,起立困難,行走緩慢或不愿站立,跛行。被毛粗亂(典型的毛毛豬,如刺猬),耳雜發紺,全身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結淋巴結嚴重腫大,生長不良。臨死前側臥或四肢呈劃水樣;有時也會無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氣驟變,死亡將增多。
解剖癥狀
胸膜炎明顯(包括心包炎和肺炎),關節炎次之,腹膜炎和腦膜炎相對少一些。以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為炎癥(嚴重的呈豆腐渣樣)特征。肺可有間質水腫、粘連,心包積液、粗糙、增厚,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與腹腔粘連,關節病變亦相似。
腹股溝淋巴結呈大理石狀,頜下淋巴結出血嚴重,腸系膜淋巴變化不明顯,肝臟邊緣出血嚴重,脾臟有出血邊緣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腎乳頭出血嚴重,豬脾邊緣有梗死,腎可能有出血點,肺間質水腫,最明顯是心包積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喉管內有大量黏液,后肢關節切開有膠凍樣物。
鑒別診斷
注意與鏈球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鑒別診斷。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關節炎、跗、腕關節腫大、劇痛、瘸腿,用手一捏,疼得尖叫;剖檢關節腔內有漿液性纖維蛋白滲出物。心包積液,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及心包炎,肺表面被覆一層淡黃色漿液纖維素性膜,切面可見局灶性暗紅色淤血區。
鏈球菌引起的關節炎關節腫大,初期堅硬、溫度升高,后期變軟,觸之有波動感,針刺流膿;少數變硬、皮膚增厚;剖檢滑液渾濁,有黃白色奶酪樣塊狀物,關節周圍皮下膠樣水腫,有化膿性壞死灶,嚴重者關節軟骨壞死。
該病易與傳染性胸膜肺炎相混淆,但該病引起的病變多數為腦膜炎,關節炎和四肢跛行等,而傳染性胸膜性肺炎較少見。
治療經過
1)個別治療:發病初期,對發病豬只注射過頭孢噻呋鈉、磺胺六甲、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藥物,并取得滿意效果,但幾個月后部分豬只又相繼開始發病。
2)全群治療:全場豬只采用恩諾沙星100g+飼料加藥,連用7天,發現部分好轉,后改用磺胺六甲、阿莫西林等多種藥物,但仍未能得以全面控制。
3)疫苗接種:由于血清型的多樣性,豬場曾接種過某國產品牌及某進口品牌的副豬疫苗。
4)制作自家苗:由于藥物治療易產生耐藥性,于是建議豬場直接送病料并制作自家苗,經全場接種自家苗兩個月后,全場疾病被徹底控制,生產呈現出該場從未有過的好形勢。
防治建議
副豬嗜血桿菌控制關鍵在預防保健,產房后期仔豬、斷奶保育豬死亡解剖發現肺臟水腫炎癥、心包積液或絨毛心,關節液增多或化膿,有的急性死亡多數消瘦死亡送檢發病活體檢出副嗜血桿菌、鏈球菌等,發病豬即使使用藥敏試驗藥物治療無效。因此建議豬場在仔豬斷奶后直至保育結束在飼料中加入壯仔一號,從而提高仔豬機體抵抗力,有效地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的侵襲。
保持豬場清潔干燥的環境,徹底清理豬舍衛生,用2%氫氧化鈉水溶液噴灑豬圈地面和墻壁,2h后用清水沖凈,再用碘類消毒劑消毒。
若豬場內已有病豬出現,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1)隔離病豬。對無飼養價值的病豬、僵豬進行無害化處理,豬舍清洗干凈,嚴格消毒。
2)藥物治療。本病對磺胺類藥敏感,可用氟苯尼考、磺胺二甲、泰樂菌素、阿莫西林等任選一種拌料,連用7天,可減少死亡。由于該病原菌易產生耐藥性,建議藥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藥。對個別不吃料或食欲差的豬,用阿莫西林飲水,并用氟苯尼考注射。
3)預防措施。改善飼養管理,加強環境消毒,減少各種應激,消除致病誘因,做好藍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工作,可減少該病發生的可能性。可在產前和產后各一周的母豬料,乳豬料,保育豬料中添加預防性藥物,可預防該病的發生。
4)接種疫苗。如果豬場流行的血清型與市場上疫苗的血清型沒有交叉免疫力,那么另一條可行的途徑就是分離細菌,制作自家苗,是潛在可行的途徑,可獲得最佳免疫效果。初產豬產前40天一免,產前20天二免,以后每次產前30天免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