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討論群體飼養,映入腦海的第一件事是這是歐洲小型豬場所做的事,這些豬場的仔豬每三周斷奶一次。這并沒有遠離現實。以群進行飼養,意味著無論仔豬每周、每兩周、每三周、每四周甚至每五周斷奶一次或二次,都應按批次將所有的母豬組織起來。在考慮采取群體飼養時,豬群的大小也不是一個限制因素:我們可以組建成一個100頭或100000頭母豬的群體。
的確,采取群養是有必要的。今天,為了在養豬生產中有利可圖,我們需要對豬場的豬群按批次進行組群。
1、什么是批次
一個批次即是一群豬,在本文是指生產母豬,它們在同一天斷奶、配種和分娩。
然而,這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同時母豬的生理也會使我們難以應對,會搞亂我們的組群。但是,如同在所有行業一樣,最先的分組是防止在最后出現群體瓦解和不利結果的唯一辦法。
2、為什么我們需要分批
在豬場,有多個理由可說明分批生產是必需的:
a、為了避免未分群的母豬出現不受人歡迎的情況或起伏的結果。如果讓養豬生產流程和設施按一周生產500頭仔豬設計,那么這是我們需要實現的一個數值(可接受有限變異的生產系統)。盡管這是一個校正后的平均值,但我們不能按一周300頭豬另一周700頭豬的這種方式進行生產。
一種類似于這種情況的生產方式可能會引發生產上的許多問題,或導致保育舍和/或育肥舍的飼養量不足。
b、為了避免通常會發生在不同年齡仔豬中體重差異過大的情況。同一年齡組的仔豬往往會有相似的體重。
c、為了讓豬擁有相同的免疫年齡。如果我們討論免疫細胞的發育,我們必須承認養豬生產要求不同免疫年齡的豬有非常特殊及明確的發育時間表(表1)。
d、 為了擁有一個更高效的生產群體。如果豬場不了解其配種目標,那么母豬將是豬場的控制者,豬場管理者則不是。在管理/運作一家豬場時,牢記以下這一點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們把工作按群進行,將會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如果我們將某一天的工作重點放在配種上,另一天放在分娩上,再另一天放在斷奶上,所有這些工作在時間利用上將會更高效。
e、為了實現更好的生產成績。全進全出制并不是一項新的養豬生產技術,因為它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同時,斷奶也不是,此技術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
雖然如此,當我們采用全進全出制的生產方式,同時結合同步斷奶,我們會獲得更好的生產成績。由此很容易斷定,全進全出制顯然是使用同步斷奶豬場最佳的生產方式。如果我們的生產系統不采用這種生產方式(無論豬場規模大小),真沒有合適的方式可利用。
3 、批次的計算
豬場的生產批次將取決于二個因素:一是母豬生產周期的長度,另一個是每兩個生產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
a、母豬的生產周期長度。母豬的繁殖周期持續時間是從斷奶到發情的時間跨度+妊娠期+哺乳期的整個間隔時長的總和,例如:114 d(妊娠期)+5 d(斷奶到發情)+(21 d~28 d)(哺乳期)。因此,母豬繁殖周期的長度介于20周(21 d斷奶)和21周(28 d斷奶)之間。
b、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每批之間的間隔時間是指將同一種生產事件(如分娩、斷奶或配種)的二次重活動分開的天數(即介于以上二次分娩、斷奶或配種之間的時長)。
豬場的生產批次數=生產周期長度/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周)。批次數必須是整數(沒有小數)。因此,生產周期長度以及相應地每一批的哺乳期必然會“被延長”,以便實現精確的批次數。表2顯示了不同生產管理系統如何計算批次數。
養豬場的批次管理——現今養豬生產唯一實用的生產方式
為了正確地分配各批內總的母豬數,我們需要用批次數除以母豬數。例如,如果豬場有2 000頭母豬,且我們采用方法1,那么我們需要將每一批的母豬群設為100頭。
批次生產并不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種,但它是今天唯一可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