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水瀉、嘔吐和脫水為特征。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陸續有該病的流行,其中有30%~40%的病例與豬傳染性胃腸炎(TGE)混合感染;2010年10月,東南亞多國出現新生仔豬病毒性腹瀉,并波及我國南方10多個養豬大省,死亡仔豬超過100萬頭;2011年12月中旬起,該病在華東地區多家規模化豬場再次暴發;美國自2013年首次暴發此病后,2014年4月再次暴發且疫情迅速蔓延至墨西哥等國家。近年來,該病已呈世界性分布,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診斷方法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鑒別診斷做出初步判定,再進行病原學、血清學檢測,結合PCR技術確定病原體。
1.流行特點。PED常年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發病為重,我國多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流行此病。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尤以哺乳仔豬最易感且病死率高。其中,哺乳仔豬、保育豬或育肥豬的發病率可達100%,母豬發病率15%~90%;7日齡以內仔豬越小,癥狀越重,發生腹瀉后2~4天脫水死亡,死亡率高達70%~100%,7日齡以上仔豬持續3~4天腹瀉后可能會死于脫水,死亡率為50%~90%;育肥豬死亡率為1%~3%;成年豬感染后一般經4~5天即可康復。
病豬是主要傳染源,感染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病毒存在于腸絨毛和腸系膜淋巴結中,隨糞便排出后,污染飼料、飲水、衣服、鞋子、車輛及工具等而散播傳染。根據感染毒株的毒力和豬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潛伏期為:哺乳仔豬8~36小時,保育豬和育肥豬1~3天。發病順序一般為:育肥豬—保育豬—妊娠母豬—產房母豬和哺乳仔豬。
2.臨床癥狀。育肥豬、保育豬和母豬表現水樣腹瀉,糞便呈水泥漿樣或黃色;保育豬消瘦,體表沾滿稀糞,多扎堆取暖;產房母豬常出現乳房萎縮,奶水不足。
哺乳仔豬最早出生后12小時內就出現嘔吐,隨后開始腹瀉,糞便呈黃、棕、白等色,脫水后畏寒,多數很快死亡;耐過豬一般成為僵豬或弱仔,表現為精神沉郁、眼睛無神、皮膚無彈性、生長緩慢且消瘦。
3.剖檢病變。發病仔豬胃內充滿未消化的乳糜,胃底黏膜可見不同程度的充血;小腸病變明顯,腸管膨滿擴張、腸壁透明,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腸內充滿大量黃色液體,呈水樣或黏液樣,有異味;腸絨毛萎縮變短,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腎臟表面散布大量針尖狀出血點,其他臟器無顯著一致性病變;常見機理不明的背部肌肉壞死。
4.鑒別診斷。主要與豬瘟、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病、偽狂犬病、博卡病、仔豬白痢、仔豬黃痢、仔豬紅痢、副傷寒、豬痢疾、增生性腸病、等孢球蟲病引起的腹瀉相區別。
5.實驗室診斷。
(1)PEDV快速診斷試紙條(初診)。由韓國Ani-gen公司生產,操作簡單,快捷。
(2)直接免疫熒光法。能快速、敏感、可靠地檢測出樣品中的病毒抗原。熒光顯微鏡檢查判定:在胞漿中見到特異性蘋果綠色熒光為陽性,無特異性熒光為陰性。
(3)RT—PCR或RT—nPCR檢測。是一種快速、高度敏感、特異的診斷方法。應用外引物從病豬糞便中擴增出DNA片段,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為854bp的目的基因片段,可初步斷定導致豬群發病的病原體中含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進一步用內引物經嵌套式PCR擴增出的DNA片段,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為412bp的目的基因片段,可確定導致豬群發病的病原體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二、防控措施
1.疫苗緊急免疫。目前,我國大多數規模化豬場均采用正品的TGE-PED二聯滅活疫苗進行后海穴(尾根與肛門正中的凹陷處)注射免疫(妊娠母豬產前20~30天每頭接種4毫升,仔豬斷奶前每頭接種l毫升,25~50千克豬只每頭接種2毫升,50千克以上豬只每頭接種4毫升);正在推廣使用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生產的TGE-PED二聯弱毒苗和福建省生物藥品廠同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發的TGE-PED-RV三聯弱毒苗。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己使用商品化的PED活苗、滅活菌、口服苗以及仔豬口服的抗PED病毒的IgY抗體。
2.分類應急處理。
(1)哺乳仔豬。保溫、保濕:產房可使用煤爐或其他供暖設施,確保產房溫度適宜(20~25℃為宜),對仔豬保育箱使用大功率燈泡或紅外線燈照射提高溫度(30~34℃為宜)。產房內濕度控制在40%~80%。
腹腔補液:7日齡內重癥仔豬一般無治療價值,可取腸段做返飼用;7日齡及以上發病仔豬,可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恩諾沙星等),預熱至35℃左右進行腹腔注射(倒提仔豬,于倒數第2、3排乳頭之間,距腹中線2~3厘米處進針,與腹壁成90度角刺入3厘米左右,刺破腹壁后感覺進針阻力消失,回抽無血液和腹腔內容物,即可注射藥水),每次30~50毫升,每天2~3次。
防止饑餓:當母乳不足或不愿吮乳時,可采用米湯或人工乳進行人工飼喂。
隔離飼養:若條件允許,可在豬場外設置隔離舍集中人工飼養治療四周,以切斷發病仔豬在場內的傳播。
(2)保育豬及育肥豬。
適當限飼:盡量使用濕拌料,并將飼喂量降為正常量的三分之一。
防止脫水: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及口服補液鹽,在靜脈補液糖鹽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以提高其抵抗力并防止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等繼發感染。
(3)后備母豬、妊娠母豬及哺乳母豬的返飼。返飼即采用新發腹瀉哺乳仔豬的腸管、糞便等病毒攜帶物通過口服方式感染母豬群,使其通過自然感染的途徑產生免疫力,新生仔豬通過母乳獲得特異性母源抗體而獲得保護。此法在商品化疫苗使用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防控該病暴發流行時使用。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在藍耳病暴發時,使用發病豬只的血清對全群豬進行同期感染的免疫機理基本相同。
返飼對象:對已經渡過隔離期,還沒有納入配種計劃的后備母豬,可以進行返飼;60~95天的妊娠母豬,可以進行返飼,使其在分娩前產生免疫力。懷孕60天以內的母豬,返飼易出現流產。懷孕95天以后的母豬,返飼會使母豬進入產房后仍處于排毒期,導致仔豬一出生就感染病毒;哺乳母豬,需等到其斷奶后再進行返飼;若返飼病料較少,應優先返飼后備豬和一胎豬,因為它們所生仔豬更易發生腹瀉,死亡率也更高。
病料選擇:主要為新發腹瀉哺乳仔豬的腸管、內容物及糞便,發病24小時內采集病料為佳;其次為返飼后出現腹瀉的母豬糞便,但應由獸醫判定其不含偽狂犬病毒、博卡病毒等病原時方可使用,以防其他病原擴散。
病料處理:將1千克腸管用刀剁碎后,倒入2升市售生理鹽水中,再加入300~500克奶粉和適量的抗生素(阿莫西林或青霉素+鏈霉素)制成返飼物,每天每頭母豬食用1次,每次50克,連用3~5天,直至出現腹瀉后停喂;產房內腹瀉仔豬的糞便,應及時用衛生紙擦拭收集,盡快拌入飼料中供母豬食用,時間越短越好,最多不要超過4個小時。
效果評價:種豬胎齡及免疫情況不詳的豬群,以后備群及一胎豬腹瀉率﹥80%為返飼有效的標志;母豬胎齡3胎以內為主,腹瀉率﹥70%;母豬胎齡3胎以上為主,腹瀉率﹥40%,且群中后備豬及一胎豬腹瀉率﹥80%;感染過PEDV的豬場,腹瀉率一般為30%左右;豬群進行過多次疫苗免疫,其腹瀉率與疫苗種類和免疫效果有關,需進行綜合評價。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采食返飼后一周內出現發燒、腹瀉、不采食或采食量下降。
注意事項:為確保返飼效果,避免病毒粒子被滅活,需注意如下六點:一是收集的病料盡量不要在陽光下照射,且需盡快處理使用;二是收集糞便時不要帶豬消毒;三是返飼期間暫停飲水消毒;四是病料處理和拌食不要使用含有漂白粉等消毒劑的自來水(使用市售生理鹽水);五是返飼盡可能在10天內完成,若條件允許,應將懷孕60天以下和95天以上的母豬與返飼豬群隔離,以免殘留返飼物通過料槽內飲水傳播病毒;六是返飼期間應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電解多維和抗生素。
還應嚴格落實消毒滅源及做好病尸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工作,減少人員車輛流動,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