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提倡規模化養殖,但是養豬戶不可片面的理解。豬場規模化、集約化,其目的并不是要做到所有養豬都是幾萬頭,幾十萬頭的出欄,我們的真實目的是:高效率,低能耗,生產力的上升。
所以,目前我國養豬業散養戶將逐漸被淘汰,以小型規模化為主體的養豬產業結構將會成為主體。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尤其是農村人口更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存在。雖然現在在提打破“二元結構”,“城鎮化”等,但是要消化如此多的人口還是很難,這需要農民自己改變生產經營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專業化經營。
其次,規模化豬場的投資巨大,成本回收率慢,且對養殖的技術和硬件設備的要求特別高(一個萬頭豬場的投入在4000萬左右),有很少的企業或者企業家有能力和魄力做好養豬。就像近些年,受政府補貼和媒體的鼓動,很多企業家并沒有做好面對養豬困難的準備,而盲目的進軍養豬業,結果一敗涂地。
第三,規模豬場對緩解就業壓力作用小。一個萬頭豬場可能只需要15個人左右,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很難起到緩解作用。如果規模化豬場繼續擴大,這也是政府不樂意見到的。
當然,還在很多方面的問題都使得我國規模化養豬事業無法像美國一樣占據主體地位。
因此,不要再被規模化豬場的美麗詞藻迷惑,規模化這條路得慢慢走,我們得先從高效、環保、低能耗的家庭農莊做起。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我國養豬業散養戶將逐漸被淘汰的原因。
養豬戶要知道,養豬不同于其他行業,從繁育到出欄有將近300天的時間,反映到行情上,就有嚴重的滯后性。因此,養殖場要關心的不是外部的行情,而是內部的管理,只要能控制好豬場飼養的成本,即使行情低迷,也能賺到錢。那么,控制成本的方式,便是規模化養殖和散養戶的差距。
一、飼料成本
飼料成本占據養豬成本的60,大豬場可以憑借自身使用量的優勢,從飼料公司拿到較低的價格,或者通過賒欠等行為,先用料待豬只出欄后再結款,緩解資金壓力。還有的豬場自建飼料廠,或者和飼料公司共建飼料廠的,能夠拿到更低的豬飼料價格或者成本價。由此來降低用料成本。
這一點,散養戶基本沒有議價權的,還要經銷商再加一層利潤。
二、技術優勢
規模化豬場的技術優勢匯總起來就是高效率,好的環境可以降低獸藥的使用成本,好的設備可以提高單個飼養員的飼養量,好的飼養員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豬仔。 需要實現這些,都是以金錢的投入為前提的。
三、國家補助
國家政策也是引導規模化養殖,各級政府提供的良種補貼、貼息補助等資金,都是針對規模化養殖的,額度非常可觀。
四、環保壓力
2014年《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實施,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大批環評不達標的豬場面臨關停、拆遷的局面。如果要實現達標,則需要整改相應的設施,增加投入。達標以后,帶來的結果又是支出增加,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