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來講某些蛋傳疾病的確會傳給下一代,但商品雛發病的未必都是由種雞傳播而至的,這主要取決于育雛前期特別是前一周的消毒隔離等生物安全舉措。
二、微生物學達標:不攜帶特定的病原菌
1、一般認為以下8種傳染病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即沙門氏菌病、霉形體病、雞白血病、網內、禽腦脊髓炎、呼腸孤菌病、減蛋綜合征和雞傳染性貧血,這些疾病只有禽腦脊髓炎是短暫經蛋傳播的。
造成雞病發生的原因較多,包括遺傳(垂直傳播);環境帶毒(水平傳播);飼料原料霉變或飼喂程序不合理;水源污染或飲水系統處理不當;舍內外環境欠佳;接種污染的疫苗和抗體等。
“種(品種、種雞)、舍(雞舍、設備)、料(飼料、飲水)、病(生物安全、免疫)、管(飼養、環控)”是養雞成功的五大要素,其中“溫、濕、密、光、風”環控五度是雞群健康的技術保障。
其中生物安全體系措施是控制雞病的基礎(第一道防線),免疫預防是控制疫病的保證(第二道防線),診斷治療是控制疫病的被動措施(第三道防線)。
目前全球已檢測出沙門氏菌血清型2610種(第25屆世界家禽大會) ,依靠治療去控制沙門細菌難度非常大,凈化種雞群的沙門氏菌是最有效手段之一。
父母代種雞場雞白痢陽性率應控制在小于 0.1% ,死胚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檢出率應小于1%。
在鳥類中,除鴿以外產蛋母鳥的母源性保護作用都會通過其種 蛋傳遞給下一代。母源抗體在一定時間內可使雛雞被動的得到保護,同時又會對免疫接種產生一定影響。
三、血清學達標:具有均衡的母源抗體水平
優質雛雞的其母源抗體水平應達到:
1、新城疫: 8~10 ,個體最低不小于6。
應當注意的是流感的的母源抗體在雛雞免疫和免疫抗體產生前,是不足以保護雛雞不受流感病毒危害的,我們要切實做好加強消毒隔離和盡早免疫。
近年來業內發生了許多諸如支原體、腺肌胃炎和生產成績不佳等有爭議的問題,種雞場感覺受了冤枉,育成場感覺非常窩囊,蛋雞場感覺受了損傷,從事飼料、疫苗和獸藥等圈內有關人士也感覺非常沮喪,那沒如何能夠分清責任和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哪?過程可監督、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可使多方從中得益。
四、過程可監督、產品可追溯
關注種蛋、孵化、雛雞存放細節和運輸過程
1、種蛋的質量:
雛雞體重與種蛋的重量成正比,一般為62-65%,隨種蛋儲存天數和雛雞運輸距離而定。
種蛋的重量與蛋種雞的日齡成正比,因而:
適宜雛雞的體重最好控制在32-45g
適合入孵的種蛋重量為 51g ~ 70 g
適合孵化的種雞日齡200-450d
2、種蛋的儲存
種蛋經過兩天的儲存,蛋內的二氧化碳得以釋放,蛋清中的pH值從蛋產下的8.8 增加至9.3,卵黃pH保持在6.5不變,可獲得更好的孵化結果及雞雛質量。
入孵貯存少于二天的種蛋,孵化率會有所下降,出殼時間也會推遲,同時雛雞的質量相對降低。
種蛋貯存八天后,受精率降低,孵化率每天會下降0.3%左右,胚胎的早期死亡也略有增加。
儲存較久的蛋孵出的雛雞“黑肚臍”的發生率較高。
污染蛋嚴禁入孵:
通常情況下在10分鐘之內,細菌可從蛋殼表面侵入到內部,因而所有污染的種蛋等均不得進孵化器入孵,為此傳統的使用洗滌或刀片,沙紙擦拭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須加以糾正。實際的孵化結果證明,清潔蛋的孵化率較不潔蛋高出20%左右。
蛋殼表面細菌總數不高于180個/平方厘米。
3、雛雞的存放運輸:
雛雞的存放:根據喬治亞大學最新的研究,雛雞在12.8℃環境下放置45分鐘,到35日齡時其體重比對照組低154克,過高的溫度會造成雛雞脫水甚至死亡。
雛雞的運輸:良好的出雛窗口為8-12小時;出孵化器揀雛、鑒別、分級、注射和斷喙、裝箱等作業一般不超過6小時;保存時間不超過3小時;雛雞運輸不超過6個小時,運輸半徑最大半徑最好控制在500公里左右,這樣雛雞才有望在24小時左右到達育雛場,盡早開飲、開食健康生長。
雛雞到達育雛場,排除運輸原因和飼養管理不當、藥物和煤氣中毒、突發疫病、飼料等因素,一周內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雛雞正常的直腸溫度在40-40.5℃之間,熱應激時直腸溫度會達到或超過41℃。雛雞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熱應激的臨界溫度是35-36℃左右,雛雞在前48小時暴露在臨界溫度以上,會降低雛雞前2周的飼料攝入量,并且死淘率增加。為此雛雞盒內溫度最好控制在32℃以下,以免對以后的生產造成影響。
運輸雛雞途中車廂內的空間溫度夏季保持在 25℃ ,冬季控制在26℃~28℃左右。
4、單階段孵化:
巷道孵化器中孵化日齡較長的種蛋所產生的熱量,通過空氣流動會將熱量傳遞給新入孵的種蛋,節省了較多的能耗,但日齡較長的蛋也是微生物源,胚胎早期的污染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導致污染的雞只生產性能降低,死亡率提高。
單階段孵化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縮短出雛窗口時間,有利于減少或杜絕疾病的早期橫向傳播,是今后孵化的發展方向。
5、了解種雞群3周前的生產情況,比如免疫、用藥和消毒等。剖檢活、死胚,為育雛的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加強對育雛、育成和產蛋場的監督和協助指導工作也同等重要。
二、微生物學達標:不攜帶特定的病原菌
1、一般認為以下8種傳染病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即沙門氏菌病、霉形體病、雞白血病、網內、禽腦脊髓炎、呼腸孤菌病、減蛋綜合征和雞傳染性貧血,這些疾病只有禽腦脊髓炎是短暫經蛋傳播的。
造成雞病發生的原因較多,包括遺傳(垂直傳播);環境帶毒(水平傳播);飼料原料霉變或飼喂程序不合理;水源污染或飲水系統處理不當;舍內外環境欠佳;接種污染的疫苗和抗體等。
“種(品種、種雞)、舍(雞舍、設備)、料(飼料、飲水)、病(生物安全、免疫)、管(飼養、環控)”是養雞成功的五大要素,其中“溫、濕、密、光、風”環控五度是雞群健康的技術保障。
其中生物安全體系措施是控制雞病的基礎(第一道防線),免疫預防是控制疫病的保證(第二道防線),診斷治療是控制疫病的被動措施(第三道防線)。
目前全球已檢測出沙門氏菌血清型2610種(第25屆世界家禽大會) ,依靠治療去控制沙門細菌難度非常大,凈化種雞群的沙門氏菌是最有效手段之一。
父母代種雞場雞白痢陽性率應控制在小于 0.1% ,死胚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檢出率應小于1%。
在鳥類中,除鴿以外產蛋母鳥的母源性保護作用都會通過其種 蛋傳遞給下一代。母源抗體在一定時間內可使雛雞被動的得到保護,同時又會對免疫接種產生一定影響。
三、血清學達標:具有均衡的母源抗體水平
優質雛雞的其母源抗體水平應達到:
1、新城疫: 8~10 ,個體最低不小于6。
應當注意的是流感的的母源抗體在雛雞免疫和免疫抗體產生前,是不足以保護雛雞不受流感病毒危害的,我們要切實做好加強消毒隔離和盡早免疫。
近年來業內發生了許多諸如支原體、腺肌胃炎和生產成績不佳等有爭議的問題,種雞場感覺受了冤枉,育成場感覺非常窩囊,蛋雞場感覺受了損傷,從事飼料、疫苗和獸藥等圈內有關人士也感覺非常沮喪,那沒如何能夠分清責任和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哪?過程可監督、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可使多方從中得益。
四、過程可監督、產品可追溯
關注種蛋、孵化、雛雞存放細節和運輸過程
1、種蛋的質量:
雛雞體重與種蛋的重量成正比,一般為62-65%,隨種蛋儲存天數和雛雞運輸距離而定。
種蛋的重量與蛋種雞的日齡成正比,因而:
適宜雛雞的體重最好控制在32-45g
適合入孵的種蛋重量為 51g ~ 70 g
適合孵化的種雞日齡200-450d
2、種蛋的儲存
種蛋經過兩天的儲存,蛋內的二氧化碳得以釋放,蛋清中的pH值從蛋產下的8.8 增加至9.3,卵黃pH保持在6.5不變,可獲得更好的孵化結果及雞雛質量。
入孵貯存少于二天的種蛋,孵化率會有所下降,出殼時間也會推遲,同時雛雞的質量相對降低。
種蛋貯存八天后,受精率降低,孵化率每天會下降0.3%左右,胚胎的早期死亡也略有增加。
儲存較久的蛋孵出的雛雞“黑肚臍”的發生率較高。
污染蛋嚴禁入孵:
通常情況下在10分鐘之內,細菌可從蛋殼表面侵入到內部,因而所有污染的種蛋等均不得進孵化器入孵,為此傳統的使用洗滌或刀片,沙紙擦拭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須加以糾正。實際的孵化結果證明,清潔蛋的孵化率較不潔蛋高出20%左右。
蛋殼表面細菌總數不高于180個/平方厘米。
3、雛雞的存放運輸:
雛雞的存放:根據喬治亞大學最新的研究,雛雞在12.8℃環境下放置45分鐘,到35日齡時其體重比對照組低154克,過高的溫度會造成雛雞脫水甚至死亡。
雛雞的運輸:良好的出雛窗口為8-12小時;出孵化器揀雛、鑒別、分級、注射和斷喙、裝箱等作業一般不超過6小時;保存時間不超過3小時;雛雞運輸不超過6個小時,運輸半徑最大半徑最好控制在500公里左右,這樣雛雞才有望在24小時左右到達育雛場,盡早開飲、開食健康生長。
雛雞到達育雛場,排除運輸原因和飼養管理不當、藥物和煤氣中毒、突發疫病、飼料等因素,一周內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雛雞正常的直腸溫度在40-40.5℃之間,熱應激時直腸溫度會達到或超過41℃。雛雞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熱應激的臨界溫度是35-36℃左右,雛雞在前48小時暴露在臨界溫度以上,會降低雛雞前2周的飼料攝入量,并且死淘率增加。為此雛雞盒內溫度最好控制在32℃以下,以免對以后的生產造成影響。
運輸雛雞途中車廂內的空間溫度夏季保持在 25℃ ,冬季控制在26℃~28℃左右。
4、單階段孵化:
巷道孵化器中孵化日齡較長的種蛋所產生的熱量,通過空氣流動會將熱量傳遞給新入孵的種蛋,節省了較多的能耗,但日齡較長的蛋也是微生物源,胚胎早期的污染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導致污染的雞只生產性能降低,死亡率提高。
單階段孵化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縮短出雛窗口時間,有利于減少或杜絕疾病的早期橫向傳播,是今后孵化的發展方向。
5、了解種雞群3周前的生產情況,比如免疫、用藥和消毒等。剖檢活、死胚,為育雛的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加強對育雛、育成和產蛋場的監督和協助指導工作也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