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是大型養殖場,還是中小型養殖場,普遍存在著斷奶仔豬毛長、脊背外露、消瘦蒼白,豬只久瀉不止的現象,發病率10%至20%左右。為什么每批都有這樣的病僵豬出現,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一些養殖場職業經理人。
1、深入思考:為什么哺乳階段仔豬健康,仔豬斷奶后就會出現拉稀毛長呢?
先想幾個問題,再做一下分析:
〈1〉保育豬群采食的是同樣的飼料,發病豬是單純的營養不良所導致嗎?
〈2〉疫苗廠家說是圓環病毒所引起的仔豬斷奶多系統衰竭綜合癥。多數養殖場免疫了圓環病毒疫苗,怎么效果不顯著呢?
〈3〉保育階段發病,僅僅是保育階段飼養的問題嗎?
2、綜合因素導致保育階段問題不斷
筆者在規模豬場從事獸醫臨床工作二十多年,也是近幾年來才注意到新生仔豬有淺表淋巴結發紫的現象,發生以上保育豬問題的豬場,也多數是在產房階段就看到這樣的豬只,但在產房里仔豬生長并未表現出太多的異常,個人感覺到單一的解釋誰都說服不了誰,那一定是綜合因素導致。
〈1〉一般來講,凡是初生仔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發紫的豬群,斷奶后易出現以上問題。原因在于仔豬哺乳階段母乳營養豐富,同時又有母源抗體保護,所以不會出大的問題。而一旦斷奶應激加上營養落差(母乳與教槽料相比),母源抗體水平在臨界線以下,仔豬抵抗力明顯下降,所以臨床上才會出現部分保育豬長勢差、腹瀉不止。
<2>淋巴結是仔豬機體的免疫器官。一旦體表淋巴結腫大或發青,疫苗免疫效果也差強人意,那意味著這樣的仔豬存在著免疫抑制現象,現場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80%應該是由霉菌毒素導致,15%是由環境應激及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另外5%可能是藥物原因,例如母豬使用一些可以導致豬只免疫抑制的藥物,如氟苯尼考、磺胺類藥物等。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應該是:
(1)豬場應該盡量避免各種應激,嚴禁使用那些能導致豬群免疫抑制的藥物,冬季妊娠舍注意合理的通風,避免氨氣濃度積蓄過高,對妊娠母豬產生應激。冬季可以適當推遲幾天斷奶,轉保育時保育溫度至少比產房高5度。
(2)重點抓好原料品控,妊娠母豬料中除玉米外,還有大量的麩皮,較多資料表明,我國種植的小麥霉變非常嚴重,而作為面粉的下腳料-麩皮中霉菌毒素含量往往易超標,雖然多數豬場也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劑,但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劑只是“治標”,“治本”的方法還是采購粗纖維含量高的原料時最好檢測一下霉菌毒素含量,嚴禁使用霉菌毒素超標的麩皮等副產品,這樣才能真正防止霉菌毒素通過胎盤影響初生仔豬的健康。
現場只有采用綜合防制措施,才能真正解決仔豬淋巴結腫大、發紫,保育階段高死亡率等問題,才能徹底的根除豬群的免疫抑制現象,仔豬免疫疫苗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從而提高保育豬群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