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致暈是可逆的;豬或許能恢復意識,因此對于二氧化碳致暈,中毒和放血之間的間隔時間是致暈過程是否成功的一個決定因素。
D. Bola?os-López和他的同事在墨西哥城自治都市大學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在愛爾蘭都柏林2016年第二十四屆國際獸醫醫學大會上針對二氧化碳致暈舉辦了了兩場圖片式討論會。
二氧化碳致暈豬恢復意識后的動物福利
在屠宰過程中,每只動物都應無意識,主要是避免在流血時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如果在豬只還沒有暈倒之前就開始放血,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行為,因為有些動物失去腦功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氧化碳致暈可以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豬可能在死去之前恢復意識,因此對于二氧化碳致暈,中毒和放血之間的時間間隔是致暈過程是否成功的一個決定因素。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應將豬迅速暴露于濃度為90%的二氧化碳中;雖然已被證明,將豬暴露于90%的二氧化碳中歷時120秒比歷時90秒在消除豬意識反射方面更有效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測量physiometabolic血液指標來評估不同濃度二氧化碳對豬只致暈的效果。
總共有1336頭豬被放置于二氧化碳房間中歷時約90秒。豬被分為四組:第一組置于欄舍中,屠宰前3小時對其采樣(參考值,RV)。其余的豬被分為3組,根據用于致暈的二氧化碳濃度,85%,90%或95%,將剩下的豬分為三組。
每一組再次分為2個分組:
A) 在60秒之內離開二氧化碳房后意識沒有恢復(WRC)的豬,進行抽血檢查
B) 超過60秒后離開二氧化碳房后意識恢復(RC)的豬,進行抽血檢查
意識恢復的豬的血液pH值低于7.08,而血中鈣離子(>1.59 mmol/L),葡萄糖(>159.79 mg/dL)和乳酸(>103.52 mg/dL),與對照組相比,所有水平均升高(P<0.05)。
所有暴露于二氧化碳的豬,無論二氧化碳的濃度如何,其血液關鍵變量都有所變化,同時暴露于氣體中也影響了豬只的酸堿平衡,出現了酸中毒、高血糖、高乳酸血癥、高碳酸血癥和hyperpotasemia等情況。
特別是當豬只離開二氧化碳房間之后的數秒內如果恢復意識時,這種生理失衡情況更嚴重。
因此,有必要減少將豬從致暈房拉出來后和實施放血之間的間隔時間。在任何情況下,這種間隔都不應該超過60秒,否則豬可能會恢復靈敏度。
該研究建議:對進入或離開二氧化碳致暈室進行嚴格控制,以便避免屠宰區積壓過多,也確保豬不會恢復意識。
在二氧化碳致暈過程中豬只的福利和行為變化
由同一作者主導的第二項研究中,指出豬只早期的二氧化碳致暈與厭惡和應激過程有關,以誘導行為變化為特征。
二氧化碳通過兩種方式起作用:第一,刺激鼻黏膜的細胞膜;其次,作為一個代理,作為強烈刺激呼吸中樞的媒介,在失去意識之前導致換氣過度和窒息。
然而,有些厭惡的跡象,如“企圖撤退”或“逃跑”,在完成麻醉狀態之前在豬群中都有所記錄。在致暈過程中對行為變化進行記錄已經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用于確定豬缺乏福利的情況。
在致暈過程中對這些行為變化進行觀察和定量并設計行為詳述,為了解豬暴露于二氧化碳時的反感和應激過程提供了參考。
這些觀察表明,在豬失去意識之前,有一個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可以觀察到許多行為變化,如:張開嘴巴“努力呼吸”、“運動失調”和“試圖融入”。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測量幾種行為變化,評估二氧化碳暴露時間對豬只致暈的影響。
在致暈過程(二氧化碳濃度為86%)的前30秒期間,總共對336頭豬進行錄像,然后根據它們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時間進行分組,如下:T1 = 0秒至10秒,T2 = 11至20秒,和T3 = 21至30秒。
根據頻率百分比,普遍率和持續時間(秒),對十六種不同的行為特征進行了記錄和分析。
在T1階段,最頻繁和普遍的行為是坐和站(同化階段);在T2階段,豬試圖逃跑,站立表現出較高的頻率和普遍率(激發階段);而在T3階段,最普遍的行為指標是難以維持姿勢和肌肉收縮(麻醉期)。
“試圖逃跑”和“姿態喪失”是世界上報道最多的行為指標。這些表示在致暈過程中明顯福利缺失。
根據被記錄的不同的行為變化,在屠宰場使用二氧化碳致暈不利于豬的福利,被認為是豬只反感的行為。然而,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濃度能有效擊暈豬只,但會造成軀體應激,在放血之前豬生命的最后幾分鐘可能使豬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