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豐都縣科協農學會高級農藝師彭自撫介紹, 所謂稻鴨共作就是采用稻鴨合作的耕種方法來種植水稻。農民把鴨子養在田里,讓鴨子幫忙吃田里的害蟲,尤其是吃掉對水稻危害較大的福壽螺;鴨子的腳一直劃水,會把田里的水攪弄混濁,雜草就不容易生長,同時由于鴨子在田里走來走去,會刺激水稻植株往下扎根,讓水稻長得比較強壯;而鴨子的糞便排泄在田里,又成為水稻好的肥料。
彭自撫說,稻鴨共作與傳統稻田養鴨不是一回事。稻田養鴨是把鴨子白天放進去,晚上再收回來,鴨子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鴨子是夜行動物,它不只是在白天活動,夜晚、清晨都有活動的習慣。而稻鴨共作正是將鴨子的好處充分利用了起來,效果大大增強。同時,稻田養鴨,種稻戶與養鴨戶往往是分離的,不能協調一致;稻鴨共作,種稻、養鴨完全可以融為一體,達到了互利、共生、增收的目的。
“不是什么鴨子都可以幫忙耕田,一定要選用體型小、適應性廣、抗逆性和生活能力均強、田間活動時間長、活動量大、嗜食野生生物等功能強的役用型鴨子,因為體型較大的鴨品種,容易壓倒秧苗、行動遲鈍、抗病力較差,在稻田中覓食性和適應性不好,比較難適應稻田的環境。”彭自撫說。
那么,一畝稻田里養殖多少只鴨子比較合適呢?彭自撫認為,這要根據稻田生物繁茂時期和程度來確定鴨子的數量,一般每畝以放15—20只為宜。放養鴨子數量太多,對秧苗會造成較大的損害;如果放養數量過少,則達不到最佳的除草、除蟲效果。
“在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7—10天才能成活,等秧苗成活后,即可將一到兩周的脫溫雛鴨全天24小時放到稻田中,直至水稻抽穗灌漿后再趕鴨子上岸?!迸碜該嵴f,一旦鴨子放入稻田,稻和鴨即結為一個互生共利的整體,稻鴨共生的時間在60—70天左右。
“鴨子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刺激、松土,反過來,稻田又為鴨子提供了勞作、生活和休息的場所,以及充足的水和豐富的食物,兩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彭自撫說。
為了給鴨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生長環境,彭自撫建議,農民可以在稻田一角或田埂上給鴨子搭一個“家”,讓它們能夠在里面遮風擋雨。
采用稻鴨共作的生態種植、養殖模式,在豐都縣栗子鄉形成了有機農業內部物種共生、共養結合的生產體系。目前,該縣已經通過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有機水稻5308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