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水禽養殖業的發展,水禽疫病也越來越多,且日益復雜,呈現“老病未除,新病又發”的惡劣態勢,并且某些病原變異帶來了新的致病性和更嚴重的危害,使得疫病控制更加棘手。從近兩年的疫病監測數據分析,水禽群(特別是鴨群)出現二重及多重感染的情況十分普遍,病毒+病毒、病毒+細菌、病毒+病毒+細菌等混感模式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其中一種病原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即鴨圓環病毒。
鴨圓環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是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的新成員,無囊膜,單股環型 DNA 結構。該病毒于2003年由Hanemann在德國首次報道。在我國,姜世金等(2007)首次從2006年在福建省采集的鴨疫里默氏菌病鴨樣品中檢測到DuCV。劉少寧等(2008-2009)對來自山東、江蘇、四川、福建和廣東5個省份36個鴨群343份組織樣品進行檢測,發現DuCV檢出率高達81.63%,鴨群陽性率達94.44%,5個省份均有DuCV存在;其中山東18個肉鴨場陽性率為88.89%,12個種鴨場的陽性率為75%。這些數據說明中國主要養鴨省市鴨群中其感染相當普遍。本公司從2016-2017年對我省各地市發病鴨群的檢測數據來看,DuCV的感染率大于80%,多數與禽流感、鴨肝炎病毒、鴨瘟病毒、鴨腺病毒4型、鴨細小病毒、鴨疫里默氏桿菌、鴨大腸桿菌等病原混感。對混感鴨群治療發現,只要混感有DuCV的鴨群,不論使用針對其它烈性病毒的卵黃抗體,還是針對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難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圓環的特殊致病性。圓環病毒除能引起畜禽機體發生原發感染甚至死亡外,還能侵害畜禽免疫系統,導致宿主抵抗力下降,易遭受其它病原的并發或繼發感染,從而出現免疫失敗及其他嚴重的臨床病癥:如傳染性貧血病毒可引起雞出現貧血和免疫力低下;鸚鵡喙羽病毒可引起鸚鵡羽毛脫落、喙變形;而豬圓環病毒Ⅱ型則與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及豬皮炎腎病綜合征有關。早在2004年,Soike等研究發現感染DuCV的42 日齡半番鴨臨床上表現為羽毛紊亂、生長遲緩、體況消瘦;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顯示與豬圓環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等其他動物圓環病毒誘導的淋巴組織損傷類似,感染DuCV的病鴨出現法氏囊萎縮壞死、淋巴細胞減少和組織細胞增多等現象,由此推測該病毒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四川農業大學的李鵬飛將DuCV人工感染3周齡維鴨,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顯示,人工感染DuCV后,胸腺、脾臟、法氏囊、肝臟、腎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損傷,主要表現為毛細血管充血、出血,炎性細胞浸潤;淋巴細胞稀疏,細胞間隙增寬;巨噬細胞浸潤;淋巴細胞發生核濃縮、核碎裂;出現空泡變性等。qPCR結果顯示,攻毒后8d在免疫器官感、消化器官、消化道、呼吸道(除肺臟以外)及其他組織器官中均可檢測到DuCV;其中免疫器官病毒拷貝數在103.5copies-104.5copies,消化器官病毒拷貝數在103.9copies-104.6copies,消化道病毒拷貝數在102.8copies-104.7copies,呼吸道病毒拷貝數在102.8copies-104.1copies,其他組織器官(心臟、腎臟、大腦)病毒拷貝數在102.6copies-104.9copies。?
DuCV感染造成的禽群免疫力低下,提高了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嚴重降低了疫苗、藥物和抗體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了養殖難度。由于目前DuCV在動物細胞和禽胚上難以增殖培養,因此目前尚無商品化疫苗,將來有希望研制出DuCV基因工程活載體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等新型疫苗來預防和控制該病。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提高免疫力的藥物、中藥等配合抗感染藥物進行綜合治療,以降低直接和間接損失。
以下為筆者從市場一線(菏澤、棗莊、日照、徐州、臨沂、碭山、濰坊等地區)采集的最新病料,實驗室診斷結果,供大家參考共同學習,為下一步更新最優的綜合防治盡一點綿薄之力,不足之處共進!
本病臨床解剖無典型癥狀,臨床表現:發病大多集中于15—30日齡,翻個、蛙跳、進行性消瘦、極易誘發細菌病,繼發感染后、死亡率高(2%—10%甚至更高),采食量慢,整體出欄時間延后2—5天以上,本病已造成市場很多養殖廠的賠負,希望帶動社會上老師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