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鴨瘟
由鴨瘟病毒引起,又叫鴨病毒性腸炎,主要感染1月齡以上鴨,小鴨很少發病。臨床特點是高熱、腳軟、步行困難,排綠色稀便,流淚病鴨食欲下降,飲欲增加,頭頸縮起,不愿走動,頭頸部腫脹明顯,故又稱“大頭瘟”。可視黏膜出血、結膜炎、氣管炎、重度出血性腸炎,在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上有痂樣壞死斑(偽膜或潰瘍),在肝、脾等實質器官有小的出血性壞死灶,心外膜和內膜常有點狀或刷狀出血。加強飼養管理,鴨舍、用具和運動場定期消毒,保持清潔衛生,不到疫區放牧。可用鴨瘟弱毒苗20日齡首免0.5羽份/只,皮下注射,35日齡二免1羽份/只,肌肉注射。種鴨產蛋前15~20天肌肉注射2羽份/只。發病鴨選用精致卵黃抗體緊急預防或治療;用聚肌胞、阿莫西林、利巴韋林、頭孢(先鋒類)治療,并飲電解多維水,以防繼發細菌性感染。
2鴨病毒性肝炎
是雛鴨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死亡率高達90%。主要危害4~10日齡雛鴨。該病由雛鴨肝炎病毒引起,1~5周齡幼鴨易感,特別是1~3周齡雛鴨感染后死亡率可達90%以上。病鴨表現為食欲廢絕、閉目蹲伏,排綠色稀便,歪頭、扭頸,頭向后背,呈角弓反張狀倒向一側,兩腿痙攣性后踢,故又稱“背脖病”。死后常保持角弓反張癥狀。肝臟腫大、質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斑。膽囊腫大。
充滿膽汁。腎、脾有時腫大。雛鴨增喂適量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以增強體質。不同日齡雛鴨嚴格實行隔離分開飼養。種鴨在開產前1j~20天用雛鴨肝炎弱毒苗2羽份/只肌肉注射,產蛋中期按4羽份/只加強免疫1次,這樣可使雛鴨在孵出后1~2周齡內獲得較好的免疫力。1日齡雛鴨用雛鴨肝炎弱毒苗皮下注射1羽份/只。種母鴨免疫過該病的雛鴨可推遲到7日齡再免疫,也可于1日齡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是精致卵黃預防該病。雛鴨發生該病應及早診斷治療,可注射精致卵黃抗體或高免血清1~2mI,/只,同時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3禽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是曲霉菌引起的多種禽類的真菌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器官。各種禽類均易感,但以幼禽多發,常見急性、群發性暴發,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成年禽多為散發。患病雛鴨多呈急性經過,表現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廢絕,伸頸張口,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有的有眼炎,有時有漿液性分泌物,嚴重時瞬膜下有黃色干酪樣物質,使眼瞼凸出、角膜中央形成潰瘍.最后窒息而死。個別死前有神經癥狀。多在發病后1~3d內死亡,有的延長至5~7d。死鴨僵硬。血液呈烏黑色,不易凝固。
氣囊渾濁,氣囊上散在許多黃色、粟米大小的結節。有的肺、心包、腸系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結節,稍小的結節被暗紅色浸潤帶所包圍,呈灰黃色或黃色,或融合形成大片水煮樣的肉芽組織。發病鴨在飼料中拌入制霉菌素,按80只雛鴨一次用jo萬U,每天2次,連用3天;為防止繼發感染,同時用恩諾沙星按0.01%拌料,飼喂天4d。另外,用1:3000硫酸銅溶液飲水,連用3天。用魚腥草、水燈芯、金銀花、薄荷葉、批杷葉、桑皮、甘草各909,并配明礬309,煎水拌在飼料內,給100只鴨連續服用,治愈為止。
4大腸桿菌病
鴨大腸桿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鴨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成年鴨大腸桿菌性腹膜炎多發生于產蛋高峰期之后,病程發展比較緩慢,表現為精神沉郁、喜臥、不愿走動,站立或行走時腹部有明顯的下垂感。卵黃囊感染可見腹部臌脹,卵黃吸收不良以及肝臟腫大等。大腸桿菌性敗血癥的特征性病變為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可見心包黏連、心包內充滿淡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臟腫大、表面有一層纖維素膜,氣囊壁增厚、渾濁、表面有干酪樣滲出物。呼吸道型大腸桿菌病可見肺臟出血和淤血。大腸桿菌性腹膜炎可見腹膜增厚、混濁、腹腔有蛋黃樣凝塊和干酪樣滲出物;肝臟腫大,有時可見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生殖道型大腸桿菌病可見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破裂、畸形等;輸卵管黏膜出血,并有膠胨樣或干酪樣滲出物。發病鴨治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2~3mg/kg體重,卡那霉素10~15mg/kg體重,3次/d,連用3~5d。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飼,連用3~jd;復方磺胺氯達嗪鈉粉劑,按20mg/kg體重灌服,連用7d;土霉素粉按60~250mg/I.拌水混飲,連用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