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大家好,我是老張,現在有一個共識,豬病越來越復雜,診斷和防治的難度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重,但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里有沒有認為的因素,老張一直認為,在過去幾年里,豬病診治過程中的一些誤區是咱們不能忽略的一個現實存在。今天老張和大家聊一聊這些誤區。
1耳朵發藍=豬藍耳病?這個觀點在前幾年更流行,這兩年要好很多了。藍耳病確實會引起豬的耳朵發藍,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靠耳朵發藍就說豬得了藍耳病。豬藍耳病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特征是厭食、發熱、懷孕后期母豬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幼齡仔豬發生呼吸道癥狀。也就是說它一個方面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另一方面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實際臨床中僅有部分發病豬耳朵發紫(或發藍);再說了引起豬的耳朵等邊緣部位“發藍”的因素很多,像敗血癥、呼吸困難、受冷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等均可見到病豬耳朵發藍。
2病原分離等于疾病確診這個話題爭議太大,老張簡單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咱們簡單的說一個附紅體的例子,現在如果檢測,豬群附紅體的攜帶率幾乎就是100%,但是我們能說中國豬群的附紅體發病率就是100%嗎?雖然老張也讓有條件的豬場去做實驗室檢測,因為精準的實驗室診斷技術確實能為疾病診斷和防治提供更全面可靠的參考依據,但是只根據病原分離、抗體檢測等實驗室診斷結果,不結合豬群臨床實際表現,就確診的做法是欠妥的,它極有可能讓我們在疾病診斷和防治過程中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從而延誤對整個豬群的健康狀況的診斷和處理,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3疫苗接種=不再發病?現在有一類養豬人認為只要打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但是我們還是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我什么疫苗都做了,豬為什么還發病?”這類的問題。對與這一類問題,現在我們能找到原因有這么多:疫苗質量問題(像儲運方法不當,使用方法不當等等);動物健康狀況(像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抗體水平整齊度不夠、遺傳因素等等);免疫時間太遲,出現了免疫空白期;環境中病原數量過多,超過機體的承受能力;病原血清型太多,所接種的疫苗跟養殖場的血清型不是一種,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率比較低。再深入一點可能就是病原致病基因發生變異,毒力增強;病原靶位受體改變,與相應抗體的親和力不高。說了這么多原因,大家能明白了嗎?疫苗是防控動物一類疾病的必要手段,但絕對不是萬能手段。
4加量用藥=效果更好?這個問題說實話,一是因為過去獸藥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大家用得不放心,加大劑量使用藥物也就成了慣例;再一個因為長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導致耐藥菌株增加,按推薦劑量使用藥物有時效果不明顯;三是:當前豬病復雜程度加劇,在治療時過分依賴抗菌藥物。我原來就和大家說過,在幾年前曾經遇到過,豬得了所謂的高熱病,通過超大劑量用藥,豬病沒治好,把豬都給藥死了。
隨著農業部GMP、GSP等工作的推進,以及現在獸藥監察力度的增加,現在獸藥品質肯定會越來越有保證。而且如何科學合理使用藥物已經成為事關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予以高度的關注,尤其我們一線的養豬人。
5預防保健=花冤枉錢?這個觀點也無可厚非,因為大家參加會議,從網上查資料,看到的或者已經使用的保健方案,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認為保健沒用。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以抵御或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因素。適應才能健康,不適應就可能生病;輕則影響生長發育,重則發病致死。但是如果結合上現在豬群的生產狀況,我們就會發現,僅僅靠豬群自身的抗病能力似乎不夠用。預防保健其實就是為了有效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實踐證明,在現有的生產條件下,對分娩前后的母豬、處于斷奶、轉群、免疫接種、運輸等疫病多發環節的豬群進行預防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6聯合用藥是不是能實現百病包治?老張在遇到很多疾病時,也建議大家聯合用藥,但是聯合用藥要有聯合方法,不是用的品類越多越好,在遇到多種疾病混合感染是,單靠單一成分的藥物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科學合理的聯合用藥,充分利用藥物間的協同作用,以提高防控效果。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聯合用藥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大多由病毒、細菌、支原體、寄生蟲及飼養管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聯合使用藥物也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那一部分問題,無論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強飼養管理的,因為粉塵超標、有害氣體超標、霉菌毒素中毒、營養不良、飼養密度過大、賊風等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我們確實很難真正控制豬呼吸道疾病。老張認為凡是帶“綜合征”的問題,顧名思義就應當綜合防控,過分依賴藥物很有可能讓養豬生產“賠了夫人又折兵”。
7節約成本=能省則省?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只提醒大家一句:“既想馬兒快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事絕對不適合養豬。
老張也只是粗略的把咱們養豬過程中常見的幾個常態誤區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足的地方,就給老張留言,讓更多的養豬人看到。養豬微講堂是咱們養豬人自己的講堂,傳播養豬知識,分享養豬經驗,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