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腸道的重要性
從生產實踐來看,每年中國7億頭豬,實際上要死亡1.5億頭豬,后續產生的環保問題、安全問題、用藥問題,都是大家熟悉的難題。從疾病防治上講, 70%的豬場都有腹瀉病,消毒劑用量極大,還要用疫苗、抗生素,大量的用藥導致了惡性循環。
仔豬是關鍵階段,死亡的1.5億頭豬中幾乎有1億頭仔豬,按照300元/頭計算就是300億元的損失。仔豬死亡方面,腹瀉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也就是腸道問題。腸道問題又帶來了效率的問題、安全的問題、生態的問題。因為,腸道出問題只能將病毒排出去,污染環境。
其次談生物學機制復雜。
豬體內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本身細胞的數量,達到了10倍。豬是一個復雜的生物體,我們原先的研究主要在豬的部分,對微生物的研究非常有限。但豬的復雜性就在于微生物的干擾。
微生物種類很多,我們對微生物在動物體內的作用目前為止依然非常不到位,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關于微生物的文章出版。抗生素是雙刃劍,既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又帶來了后續看不見的隱患。有微生物的腸道,它的腸道細胞、絨毛等發育程度完全不同,有微生物的腸道絨毛更短一些,血管更豐富一些,基底線窩更淺一些,淋巴細胞的發育更成熟一些,腸道沒有微生物的話,功能就會差很多。
微生物可能是動物遺傳的組成部分,而動物遺傳一般是種類遺傳,人的基因不可能遺傳給豬,但是微生物可以吸納這些信息,跨種類傳遞,實現“種間傳遞”。我們使用兩個品種的豬的微生物,移植到無菌老鼠身上,最后老鼠就有了一些豬的特征。豬更肥一些,移植微生物的老鼠脂肪合成能力就強一些,這些信息說明微生物可以跨種傳遞。將來能不能把其他動物的微生物移植到人的身上治病?這是值得探索的。
藏豬的抵抗力很強,有很多抗病基因的表達是常規豬的幾十倍、上百倍。藏豬可能沒有疾病敏感基因,把藏豬的菌群移植給患有腸炎的仔豬,移植以后腸炎發病率就下降了,這就是微生物的神奇。
三談營養代謝的復雜性。
腸道的營養代謝和整體代謝在概念上可能是相反的,或者說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個特征是腸外營養。腸外營養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可以不經過腸道。理論上來說動物營養物質已經全部滿足了,但實際上是不足的。在豬身上做腸腔營養,通過口腔灌注食管。第二個途徑是通過靜脈注射。從實驗可得,假如動物需要的氨基酸全部從靜脈輸進去,那腸道就得不到,或者說腸道得到的數量是不能滿足需要的。吃進去的葡萄糖85%——92%進入到血液中去,大部分并沒有被腸道氧化。反過來Glu、Gln、Asp主要被腸道利用,腸道代謝的營養物質不同。
營養要素與腸道健康
營養要素,不是營養素,要素和素是兩個概念。我們經常說動物的營養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吃的什么營養物質,什么營養水平,是什么飼養方式。然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吃的營養物質,這就是傳統的營養素,能量、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等等。還有吃進去的一些添加劑,叫做促營養素,是促進營養物質利用的物質。環境因素是指吃進去的物質從什么地方來的、營養源是什么。營養水平包括營養源的水平,也包括營養濃度。飼養方式會影響采食量。所以,營養要素就是要搞清楚動物吃什么。
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一定有取消的那一天。霉菌毒素主要是氧化物質,破壞自由基免疫力,80%——90%的飼料都有,只是含量不同。飼料加工的影響很大,采食量也需要高度重視的,這是畜牧業養殖業中的第一要素,能量、蛋白質是局部要素,采食量是整體要素、第一要素。所以,采食量對于腸道健康已經有了量化關系。如果吃進去的營養物質蛋白質低于20%是不行的,達到40%也不好,60%才是最好的。如果每天豬需要1公斤的話,至少要有600克飼料讓它吃下去,腸道才不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