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群飼養高胎次的經產母豬能降低生產成本并生產出效率更高的豬。
使后備母豬進入繁殖群是要花成本的。小母豬往往比經產母豬的窩產仔數低且繁殖效率也低。正因為如此,平均更新率為55%到60%的生產者最終會以更少的后代喂養更多的母豬,這是一個年復一年的惡性循環。
除了每頭小母豬的產仔數量減少,一個小母豬的后代比高胎次母豬后代的生長性能較弱,在它們(商品豬)生長階段,生產商要花更多的成本。
“針對這一費用,我們需要保持母豬在豬群中較長的繁殖時間,”豬的營養學家Zach Rambo博士說,“我們知道第3至第4胎是在母豬在生產上和經濟上回報自己的關鍵點。”也即一頭母豬必須產仔達到第4胎后才能實現其經濟收益。
廣泛的性能變化
研究顯示:小母豬和經產母豬的后代性能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下面更具體地說一下,下列關于小母豬后代的報告來自澳大利亞的豬肉研究中心。
1、出生時體重減少0.2公斤。2、生長速度慢12%至17%。
3、平均而言,斷奶時體重輕1公斤,24周時體重輕6公斤。
小母豬生產的仔豬往往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對疾病高的易感性;低出生體重有疾病和死亡的雙重風險,而且小母豬的后代往往比經產母豬的后代初生重輕。初生體重低于1.2公斤的豬在斷奶前死亡病例中占了40%,而不管母豬的胎次如何。
“我們知道小母豬生產的小豬往往從更小的初生重開始生長,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健康的挑戰”,Rambo說。
據澳大利亞研究,小母豬的后代的培養從未達到經產母豬后代的增長率。較輕的出生體重的影響(小于1.2公斤)是緩慢的,生產的胴體比出生體重更重的仔豬生產的胴體更肥。
小母豬后代拖累豬群飼料轉化
小母豬和經產母豬的后代的潛在性能差異,從豬群飼料轉化和飼料成本就可以看出。HFC (herd feed conversion)的計算是每增重一磅胴體所消耗的飼料量;它包括母豬及后代所消耗的飼料。
生產模型試驗表明,小母豬更新率從55%降低至40%左右,豬場的HFC能改善多達0.30%。
在澳大利亞的研究進行了概述,在美國市場,HFC中每一個點的改變就意味著利潤有近11美分/cwt~12美分/cwt(lcwt=100磅)的變化。
謹防真正的問題
剔除低胎次母豬的主要原因是繁殖失敗,緊隨其后的是跛行。不幸的是,繁殖失敗的原因,而不是失敗本身,可能是跛行真正的導致豬群的盈利能力的流失。
“母豬首個泌乳期間的采食量在決定其使用年限上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因繁殖障礙而遭淘汰的母豬很可能是因跛行使其在哺乳期間沒能采食到足夠數量的飼料而無法滿足其營養需求。
小心使用母豬的窩產仔數來確定是否淘汰母豬,Rambo說。高胎次的母豬的斷奶仔豬的數量可能會下降,但仔豬可能會更重,更強大,更好地準備抵御疾病。
“當你考慮剔除高胎次母豬的時候,應全面考慮成本和去除可能對豬群產生的影響,”Ramb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