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是豬場的生產動力,但是常常有豬場在母豬生產后發生產道炎和子宮炎,造成母豬生產力下降。常見的母豬產后癥狀有幾種,首先就是發熱,母豬產后發熱是指體溫升高至40.5℃~41.5℃,食欲減退或不食,喜臥地,呼吸加快,泌乳減少,有些病豬陰戶中伴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母豬產后發熱往往是由于接產消毒不嚴引起,產仔時胎兒過大擠傷產道導致產道損傷也能造成產后熱,尤其是天氣悶熱,圈舍通風不良,產后母豬體熱增加,散熱困難,細菌感染機會增加,更容易發生產后熱。
產道炎是分娩前后常見的疾病之一,產后產道內有大量膿性甚至污紅、棕紅色分泌物排出,明顯影響母豬泌乳的量和質,引起仔豬下痢和發育不良,感染嚴重時可見母豬斷奶后在發情期陰道排出大量膿液。分娩母豬產道處于開放狀態容易感染,加上難產時人工助產不當使產道黏膜嚴重損傷、自身修復能力大幅下降,容易感染細菌,或者人工授精時器械消毒不嚴、操作不當等都可引起產道炎。
而更加嚴重的情況就是母豬子宮炎,母豬子宮炎表現為母豬產后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呼吸加快,精神萎靡。外陰流出許多膿性淡黃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并散發出惡臭,多數粘附于會陰部和尾巴上,有時會發生便秘,斷奶后不發情或發情癥狀不明顯,發情時間也無規律,而且交配時多數母豬發出嗚叫聲或不愿接受配種,配種后絕大多數也不會受孕。子宮炎治療較為困難,往往急性子宮炎經多次用藥后轉為慢性子宮炎,需較長時間才能康復,特別是夏天子宮炎發病率高、治愈率低。同時,子宮炎經過治療后,往往會影響配種,降低受孕率。所以母豬分娩完后,子宮、產道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應在分娩結束后進行抗菌消炎,這樣才能讓這些產后疾病得以有效預防。
現在市場上有兩種主流的預防方法,第一種就是采取抗生素和性激素配合治療法。一方面用抗生素殺滅病原微生物,一方面用縮宮素等藥物促進子宮收縮,以排除炎性分泌物,恢復子宮機能。但是這種方法操作復雜,而且很多時候治標不治本,不能深度修復母豬的產后問題。另一種就是中藥保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