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咬尾癥也稱異食癖,是多種營養物質缺乏或者由于其他代謝障礙所導致的一種非常復雜的味覺異常綜合征,其中一些不適宜的生長環境以及不科學的管理要素也是誘發豬咬尾癥的重要因素。豬咬尾癥在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豬都均能發生,豬群一旦發生咬尾以后,即便激發因素消失,往往也難以消除這種惡癖,導致豬傷、殘、死、淘汰,往往給養豬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1 病因分析
1.1 飼養管理不當。豬群的飼養密度對豬咬尾癥的形成有很大的誘導因素,豬的飼養密度過大,喂料、供水以及運動的空間不足時,在飼喂過程中因搶食而進行爭斗發生咬尾現象,在活動過程中因豬尾巴在其他豬眼前搖擺,使其他豬產生好奇而導致咬尾現象的發生。
1.2 豬舍內的環境因素。豬舍內濕度過大、溫度過高、通風不良以及圈舍內糞尿處理不及時而導致圈舍內氨氣量過大,從而使豬的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這樣就間接的容易引發豬群打架、爭斗現象,從而導致豬咬尾癥的發生。
1.3 飼料單一、加工不當。豬咬尾癥的發生與日常寺飼喂得日糧中營養失調、飼料成分搭配不當有著密切關系。日糧營養不全面,如果蛋白質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賴氨酸缺乏、粗纖維含量過低、維生素及礦物質缺乏等都會直接影響豬群咬尾癥的發生。
1.4 寄生蟲感染。在條件差的豬場沒有有效的對仔豬進行驅蟲,使體外寄生蟲引起皮膚瘙癢等現象,使豬在圈舍墻面上反復的蹭,導致皮膚擦傷、出血,有了血腥味后引發其他豬的追咬,終究發生咬尾現象發生。
1.5 個體因素。一般20~50kg的育肥豬生性活潑好動,往往會發生咬尾現象。
2 防控措施
2.1 滿足營養需求。咬尾癥發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飼喂日糧營養失調,搭配不當,故應根據豬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供給全價配合飼料。發現有咬尾現象時,應在飼料中添加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保證充足的飲水。
2.2 組群合理。從外地購進苗豬時,應把來源、體重、體質、毛色、性情等方面差異大的豬進行分圈飼養,在運輸過程中有碰破皮等外傷的豬,應該及時分開飼養,以防其他豬因嗅到血腥味而引起相互咬尾。
2.3 飼養密度適宜。豬的飼料密度一般應根據圈舍大小而定,原則是以不擁擠,不影響生長和能正常采食飲水為宜。
2.4 育肥豬應早去勢。育肥仔豬提早去勢不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體品質,而且還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相互爬跨而引發爭斗發生咬尾現象。
2.5 創建良好環境。豬對衛生環境很敏感,尤其是規模化和集約化養豬場,必須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以及溫度調控,及時處理圈舍內的糞尿、保持圈舍內干燥、清潔,防止大量氨氣生成,刺激豬群情緒變化,導致咬尾現象發生,豬舍要達到夏季能防暑降溫,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標準。
2.6 定期驅蟲。在豬的一生中,應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2~3次;即分別在豬40~50日齡、80~90日齡、110~120日齡時各驅蟲1次。
2.7 單獨飼養有惡癖的豬。豬咬尾癥的發生常因個別好斗的豬引起。因此,如在圈中發現有咬尾惡癖的豬時,應及時從豬群中挑出單獨飼養。
3 治療
對輕微咬尾現象的豬群,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釋后對豬群進行1-2次噴霧,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對被咬傷的豬應及時用高錳酸鉀液清洗傷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傷口感染,咬傷嚴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療。
4 結語
在養豬生產中,咬尾癥發生的誘因是時時存在的,豬咬尾已成為養豬生產中常見的疾病,嚴重的危害養豬業的發展。只有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有效的減少或杜絕豬咬尾癥的發生,從而促進養豬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