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期通常指出生后5d以內的犢牛或者吃初乳期間犢牛,犢牛剛出生后幾天,組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皮膚保護機能弱,神經系統反應性不足。使犢牛調節體溫的能力、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適應性均差,易受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得病,死亡率較高,不好管理。因此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和精心的護理是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關鍵,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至關重要,一是產后犢牛科學的護理,防止產后感染提高成活率;二是科學的飼喂初乳,提高犢牛的抵抗力。三是提供舒適的環境,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接觸和減少犢牛的應激。
1 犢牛出生后的護理
1.1 清除黏液,確保小牛呼吸和體表干燥
出生后擦凈其體表上的黏液,促進體表的快速干燥,冬季應該特別注意。對于假死犢牛或弱胎犢牛,必要時要用人工法誘導呼吸。小牛出生后發現不呼吸或呼吸微弱時,有節律的按壓犢牛的胸廓,放置其頭部低于身體其它部位,或者短時間有節律的提兩后肢,抬高后軀倒使黏液流出,及時擦除。
1.2 斷臍帶、嚴消毒
一般情況下,犢牛的臍帶會自然扯斷。未扯斷時,首先擠凈臍帶中的血液和黏液,然后用消毒剪刀在距腹部6~8cm處剪斷,用6%~7%的碘酊藥液浸泡2~3min,進行臍帶消毒。12h和24h后再消毒一次,促使臍帶早日干燥脫落,并做好觀察如有感染的跡象,應及時進行處理。
1.3 及時保溫,科學記錄
轉入溫暖的犢牛棚,做好保溫工作,溫度維持在14℃左右。
犢牛出生后應稱出生重,對犢牛進行編號,對其毛色花片、外貌特征(有條件時可對犢牛進行拍照)、出生日期、譜系等情況作詳細記錄,填寫產犢登記并輸入牧場管理軟件存檔。
在奶牛生產中,通常按出生年度序號進行編號,既便于識別,同時又能區分牛只年齡。
2 盡快飼喂初乳(35℃~38℃)
初乳通常是指奶牛產后5~7d內分泌的乳汁,現在隨著犢牛對初乳利用的效果及初乳與常乳理化特性研究,將奶牛第一次所分泌的乳稱之為初乳。初乳富含各種易消化的營養成分,同時含有較多的干物質、溶菌酶以及較高的酸度,對抑制和殺滅腸道多種病菌,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具有良好的作用。初乳中含有大量的鎂鹽,具有輕泄作用,有利于產后犢牛胎糞的排出。生產中犢牛初乳的飼喂,主要把握好3關:質量關、數量關、時間關。
2.1 初乳質量的評定
結合牛場的實際情況,一般初乳質量的評定通常通過肉眼觀察和初乳測定儀評測。
初乳質量的評定主要是判斷初乳中抗體濃度的高低,由于初乳中抗體的濃度與干物質含量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初乳的顏色、形態、粘稠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初乳質量的高低,母牛產犢后第一次擠出的優質初乳呈黏性大、奶油狀、黃色、略帶咸味,而稀薄并呈水樣的初乳抗體含量少,質量差。對狀態異常、患病母牛、頭胎牛、高產牛(五胎以上)、產前出現產奶及漏奶牛、其他地區新購母牛的初乳不能使用[5]。
通過初乳測定儀評測,綠色表明優質;黃色表示中等;紅色表示劣質。
2.2初乳的灌服時間
由于母牛胎盤結構特殊,妊娠期犢牛無法通過胎盤獲取免疫球蛋白,犢牛出生后必須通過吃到初乳才能獲得免疫球蛋,是犢牛增加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關鍵。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只有未經消化狀態透過腸壁被犢牛吸收入血后才具有免疫作用。初生犢牛第一次吃初乳其免疫球蛋白的吸收率最高,隨著消化功能的完善,腸壁上皮細胞對抗體的吸收能力急劇下降,出生后24h,若犢牛出生后12h內未吃到初乳,就很難獲得足夠的抗體,對犢牛的健康就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第一次初乳在犢牛出生正常呼吸后立即喂給,最遲不應超過出生后1h,第二次在出生后6~9h。如第一次飼喂延遲,應在出生后24h內增加飼喂次數。初乳飼喂前不應飼喂其他任何食物[2]。
2.3 初乳的喂量
犢牛出生后初乳的飼喂量對成活率影響極大,為犢牛提供足夠的免疫力所需的初乳量一般取決于犢牛的體重、初乳中的抗體濃度、出生后距第一次喂奶的時間間隔。犢牛在出生1h內第一次初乳喂量應達日喂量的一半約2kg左右,出生6~9h喂第二次,每次的飼喂量不超過犢牛體重的5%[3],24h內飼喂初乳2~3次,全天喂奶量應控制在體重的10%~11%[4],總共飼喂4~6kg,以后喂奶3次/d,4~6kg/d。
2.4 飼喂方法
初乳在飼喂中要保證飼喂用具的清潔干凈,適宜的溫度和使用正確的飼喂方式。使用現母牛初乳飼喂時最好現擠、現喂,奶溫在38℃~40℃;如果飼喂冷凍初乳或降溫保存的初乳,先在4℃冷藏箱中慢慢解凍,然后再加熱到38℃~40℃飼喂。初乳的加熱最好在溫度為55℃以內的水中加熱,而不能在牛奶中加熱水或把牛奶燒開后再喂,水浴加熱時將裝有初乳的容器置于水浴鍋中,在初乳中插入溫度計,顯示溫度達到要求即可飼喂。解凍的初乳要求一次性用完。
自然狀態下犢牛自己從母體吸吮初乳,盡管簡單方便減少工作量,但這種方法存在犢牛初乳吸食量不足或存在犢牛不能及時吸吮初乳的缺點。因此人工擠出初乳并及時飼喂,可以明顯的提高初乳的飼喂效果。初乳的飼喂方式提倡使用奶瓶飼喂或初乳灌服器,一般養殖場可使用奶瓶飼喂,傳統的桶、盆飼喂,由于犢牛采食器官較弱,刺激性不強,使得食管溝反射不強烈,閉合不全,奶會進入前胃,出現異常發酵,而產生消化不良和下痢現象。15d后瘤胃中微生物區系已形成,對乳汁可進行正常發酵,改用桶、盆飼喂。規模化奶牛場多采用初乳灌服技術,使用犢牛初乳灌服器直接將初乳灌入真胃,有利于提高犢牛小腸吸收母源抗體的吸收[6]。
犢牛每次飲完奶后,要用把犢牛口周圍擦用清潔抹布擦干凈并干燥,減少吃奶后犢牛間相互吸吮。
牛奶中的水量不能滿足犢牛正常代謝的需要,必須訓練犢牛盡早飲水,在每次喂初乳之后1~2h應飲35℃左右溫開水一次。
3 新生犢牛的飼養環境
新生犢牛以出生后立即與母牛隔離,人工哺喂初乳,放在單獨圈養的犢牛飼養欄,減少與母牛的接觸機會,不僅有利于犢牛的健康也便于母牛乳房的管理。犢牛飼養欄在產犢前進行充分消毒,鋪上墊草,圈舍要求干燥、清潔、通風,空氣新鮮,光線充足,并做好定期消毒,這樣才能保證犢牛健康地生長發育。
4 小結
犢牛的由于獨特的生理特點,是牛場飼養管理的重點,其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以后的生長發育和未來的泌乳潛力,初乳期犢牛的飼養和管理要精心做好產后的護理、科學的飼喂初乳和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是奶牛場培育優秀健康犢牛群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