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養雞的要點
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對設備、 條件、 技術要求不高,特別適宜農村地區小規模的發展。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優勢明顯,具有成本低,投資少,農民容易接受;拆遷方便,選址容易,疫病傳播大大減少;管理方便,飼養簡單;勞動生產率高,靈活性大,周轉快,時間短,養殖戶可根據市場情況自由組織生產。
1 棚址選擇
棚址宜選擇在遠離村莊,交通方便,避風向陽,地勢高燥,水源充足,便于管理,坡度在 25 度以下的山坡為佳。要求棚的位置坐北朝南,東西向開門,南北向開窗。
2 棚的建造
塑料大棚的建造以經濟實惠、 方便靈活、 就地取材為原則。以毛竹、 塑料薄膜、 遮陽網等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搭建占地 132 平方米的雞舍,雞舍長 22米,寬 6 米,高 2.0~2.5 米,雞舍內部以毛竹作成支撐架,四周用塑料薄膜、 遮陽網圍繞,每批可飼養 2 000羽,也可因地制宜造擇雞舍的大小。
3 滿足棚內濕度與通風條件
采用塑料大棚養雞,一般濕度相對偏高,地面具有較大潮氣,因此地面要鋪設細沙,表面鋪上谷糠等,并經常更換墊料。中午棚舍內的溫度較高,所以中午時間要進行通風換氣,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促進棚內通風,另一方面又可維持正常濕度及溫度。根據空氣刺激強度與棚內溫度,夏季的早、 中、 晚時期卷起塑料薄膜邊底并且開通風孔進行換氣。冬季通風換氣時間為上午 7~8 時與下午 2~3 時,注意換氣前的 1 小時將爐火調旺。通風時間控制在 10~20 分鐘。幼雛在飼養階段會產生較少的水汽與有害氣體,所以通風換氣時間保持 10 分鐘即可,根據雞的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換氣時間。因本地雞逐漸成長,加上棚舍內偏高的飼養密度,容易產生升高棚內濕度與氨氣,所以這一時期必須不定時地通風換氣。
4 日常管理
雛雞苗必須挑選行動靈活、 叫聲洪亮、 羽毛有光澤、 不擠堆的健康雞苗。出殼后,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在 24 小時內運到雞舍,雛雞進入棚內的育雛室后必須做好保溫工作,給予雛雞充足的光照,每平方米飼養雛雞 40~50 羽。雛雞應先飲水后喂料,應喂給雛雞全價顆粒飼料,并在飲水中加入抗生素,連用三天,以增強雛雞體質,提高抗病率。保持棚內室溫在32~35℃,以后每星期下降 2℃。25~30 天后逐漸脫溫放牧飼養,晚上進塑料大棚飼養。
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其實是舍飼結合放牧的飼養方式,主要根據氣溫高低、 雞群大小、 天氣晴雨因素決定。若本地雞在 1 月齡,應舍飼為主,輔以放牧,加強保溫;待本地雞 1 月齡后,放牧為主,輔以舍飼。在前期飼養全價飼料,后期放牧后可改為主食玉米等粗飼料。放牧并喂粗飼使本地雞適應性好、 抗病力高、覓食性強的優勢充分發揮,并可減少飼養成本,提高肉品質。在多雨高濕的南方地區,即使是雞已脫溫,也需要加強舍飼,此時通風換氣與密度問題是飼養的關鍵,若處理好這些問題,由呼吸道引起的多種并發癥均可以有效避免。
5 疾病防控
塑料大棚飼養本地雞,雖然疾病發生較少,但也必須以綜合防治、 防重于治為原則,按本地雞的免疫程序,并結合當地疫情發生的情況注射疫苗。另外,應根據山地放養本地雞的實際情況,在 15~60 日齡時交替使用抗球蟲藥或中藥以防治球蟲病。在放養前與放養后的第 15~20 天和以后每隔一個月服用驅蟲藥,防止本地雞線蟲病的發生。
塑料大棚內養雞濕度高,流通量大,因此要嚴格執行消毒措施。首先,出售完成雞后,將大棚內的墊料與糞便徹底清除,進行清洗消毒,之后采用福爾馬林、 高錳酸鉀給予必要的熏蒸消毒。消毒結束后,應用濃度為 2%~3%的火堿水噴灑于大棚內外。雛雞在進入雞舍之前,使用生石灰粉適量撒于地面,然后將已消毒后的干燥材料墊在地面上。定時清洗并且嚴格消毒水槽與料槽,做好防鼠工作。
6 結語
近幾年,塑料大棚養雞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所應用,養殖戶在建設塑料大棚時應因地制宜的建棚,保證大棚具有實用性與堅固性。養殖過程中注意加強保暖效果,及時通風換氣,保證充足光照,做好消毒與常見疫病防治,以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