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現在都已經意識到了非洲豬瘟的嚴重性了,它的高發病率和致死率給我國整個養豬行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目前最主要的防控措施就是消毒,不過在很多經驗不足的的養殖場,消毒措施往往做得不到位,這樣不僅不能達到防控的作用,反而會讓豬只生病。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常見的八個消毒誤區。
誤區一:消毒前不做徹底清潔
正確做法:不對豬舍進行有效清洗就直接消毒,相當于把消毒藥作用在糞污之上,將會大大減弱消毒的效果。湖南農業大學劉自逵教授談到,表面干凈度會影響消毒效果,特別是出欄一批豬后,豬舍也要進行徹底的清理消毒,豬場要有消毒計劃和消毒記錄。
誤區二:入口消毒池不換水
正確做法:用藥方式直接影響消毒效果。不少養殖戶將燒堿直接投放在消毒池中,一星期才更換一次水,加一次藥物。甚至有一些豬場消毒池中并沒有投放消毒藥,形同虛設,風吹雨淋也未曾清理過,消毒池內淤泥很多。劉自逵建議,豬場生產門口的消毒池要放上消毒液,是1%-3%的火堿溶液,7-10天更換一次,以保證其有效性。
誤區三:散戶不用買消毒設備
正確做法:雖然不是所有豬場都有條件建高大上的洗消中心、中轉平臺,但對家庭農場來說,也應該購置相關儀器用于檢測和消毒。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華農事業部豬疫苗技術服務總監施增斌表示,熒光PCR儀和高壓熱水沖洗機是豬場非瘟防控的必需品。
對此,劉自逵補充道,高壓清洗的壓力為4900千帕,高壓水去除有機物質和垃圾時會產生一種被污染的氣溶膠,各種病原彌漫在空氣當中,這種被污染的氣溶膠會再次污染其他的豬舍以及豬場的其他區域,甚至周邊地區(距離1公里以外的豬場)。因此需要注意高壓沖洗過程中傳播微生物的風險。
誤區四:消毒方案千篇一律
正確做法:消毒方案要因地制宜。不少豬場直接照搬附近其他豬場的消毒方案,沒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氣候條件做出調整。劉自逵指出,消毒藥的作用效果跟溫度、濕度等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溫度升高,消毒劑的分解速度加快,作用時間會縮短,加上夏季是細菌與病毒繁殖的旺盛期,可考慮提高消毒劑的使用頻率。溫度與消毒的效果呈正相關,應選擇在一天中溫度較高的時間段進行消毒工作,而且不同消毒藥所需要的濕度也是不一樣的。
此外,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黃淑堅教授提到,豬場的消毒頻率要根據環境的溫度、濕度作出適當的調整,豬場要針對消毒藥的特性調整用法用量。
誤區五:人員入口設紫外消毒
正確做法:一些人員入口消毒室采用紫外線消毒,超過了15分鐘會對人體皮膚和粘膜產生危害。同時也要注意到,紫外線消毒只是表面消毒,無法透過表層對內部進行消毒。也有一些豬場對紫外線設施設備缺乏必要的維修,導致消毒效果大大減弱。
紫外線消毒多持續10-15分鐘,需要進行內部消毒的話,可搭配使用臭氧發生器,利用臭氧的滲透性,對飼料、蔬菜、食物等進行消毒,某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相關人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