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蟲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十三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嚴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計有患者千余萬人。是我國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解放后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況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間,由于預防工作中斷,使血吸蟲病又復流行和蔓延。積極開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
長期以來,酒石酸銻鉀是主要的特效藥。但它有毒性大、療程長、必須靜脈注射等缺點。70年代發現吡喹酮高效、低毒、療程短、口服有效,是血吸蟲病防治史上的一個突破,現已完全取代酒石酸銻鉀。
吡喹酮
吡喹酮(praziquantel)為吡嗪異喹啉衍生物,為廣譜抗吸蟲藥和驅絳蟲藥,尤以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而受重視。對線蟲和原蟲感染無效。
【抗蟲作用】吡喹酮除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外,對其他吸蟲,如華支睪吸蟲、姜片吸蟲、肺吸蟲,以及各種絳蟲感染和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癥、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本章著重討論其抗血吸蟲作用;其他抗腸蠕蟲的作用和用途,見第四十八章。
在體外實驗中,吡喹酮能為血吸蟲迅速攝取。在最低有效濃度(0.2~1.0μg/ml)時,可使蟲體興奮、收縮和痙攣。略高濃度時,則可使血吸蟲體被形成空泡和破潰,粒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終至蟲體死亡。整體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后數分鐘內,腸系膜靜脈內95%的血吸蟲向肝轉移,并在肝內死亡。
吡喹酮的上述作用可能與其增加體被對Ca2+的通透性,干擾蟲體內Ca2+平衡有密切關系。除去培養液中的Ca2+或加入Mg2+,則可取消上述作用。由于蟲體發生痙攣性麻痹,使其不能附著于血管壁,被血流沖入肝,即出現肝移。在肝內由于失去完整體被的保護,更易被吞噬細胞所消滅。吡喹酮對哺乳動物細胞膜則無上述作用,由此表現出其作用的高度選擇性。
【體內過程】吡喹酮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于服藥后1~2小時達血藥峰濃度。由于首關消除多,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在肝內羥化而失活,經腎排出。24小時內排出用藥量的90%。以原形藥經腎排泄者不超過用藥量的0.02.消除t1/2健康為1~1.5小時,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則明顯處長。
【臨床作用】對慢性日本血吸蟲病,20mg/kg,一日三次,一日療法,或10mg/kg,每日三次,連用2日,遠期治愈率可達90%以上。對急性血吸蟲病,有迅速退熱和改善全身癥狀的作用,遠期療效也可達87%。有心、肝等并發癥的晚期患者多能順利完成療程。
【不良反應】副作用輕微、短暫。可在服藥后短期內發生腹部不適、腹痛、惡心,以及頭昏、頭痛、肌束顫動等。少數出現心電圖改變。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