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又稱鴨病毒性腸炎)是由鴨瘟皰疹病毒引起鴨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接觸性傳染病。以高熱,血管損傷致使組織、體腔出血,消化道黏膜的疹性損害,淋巴器官病變和實質器官退行性變化為特征。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1 病原學
鴨瘟皰疹病毒為皰疹病毒科甲亞科的成員。
本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50℃ 90~120分鐘、56℃ 30分鐘、60℃ 15分鐘、80℃ 5分鐘均可破壞病毒的感染性;在22℃條件下其感染力可維持30天,一7~一5℃可存活3個月。
在pH 5.5~9.0環境中較穩定,經6小時其毒力不降低;在pH 3.0或pH 10.O的環境中很快被滅活。
2 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染源為病禽或帶毒禽。自然易感動物僅限于鴨、鵝、天鵝等鴨科動物。病毒分布于病鴨各內臟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尤以肝、肺、腦含毒量最高。
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交配、眼結膜感染。以病禽與健禽直接接觸傳染,或通過與污染環境(水源、欄舍、飼料、用具等)的接觸而間接傳染。被污染的水源是重要的傳染媒介,由于本病可發生病毒血癥,因此吸血昆蟲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3 臨床癥狀
自然條件下,家鴨潛伏期一般為3~7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7天。
體溫升高43℃以上,并稽留至中后期。口渴,沉郁,腿麻痹無力,兩翅下垂,強行驅趕時以翅撲地前行。流淚,眼瞼水腫甚至粘連,部分病鴨頭頸部水腫,故有“腫頭瘟”或“大頭瘟”之稱。下痢,糞便腥臭,呈草綠色。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腫、外翻,上覆有綠色假膜,剝離后留下潰瘍灶,公鴨有時可見陰莖脫垂。
4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敗血性病變,表現有全身皮膚、黏膜和漿膜出血,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實質器官嚴重變性,消化道黏膜出血、炎癥和壞死,尤以咽喉部、食道、盲腸、直腸和泄殖腔的假膜最為特征。
頭頸部水腫的病鴨,切開頭頸皮膚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咽喉部、食道黏膜覆有淡黃色或黃綠色假膜。泄殖腔黏膜病變與食道病變相似,表現為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腫壞死,壞死都呈灰綠色或綠色,并有類似角質層的較硬的痂狀物質。法氏囊粘膜充血,有針尖大黃色壞死點,囊壁變薄,內充滿白色凝固的滲出物。腸道環帶狀出血,呈深紅色或深棕色,多見于小腸、空腸、腺胃與食道交界處。
5 診斷
5.1 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病原分離和鑒定:將無菌病料接種雞胚或鴨胚的絨毛尿囊膜,或接種于雞胚或鴨胚的成纖維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中和試驗、直接或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空斑抑制試驗。
血清學檢查:中和試驗(但價值不大)。
病料采集:采集病死禽的肝、脾或腎供病毒分離用。
6 防治
目前,該病的防制主要依靠疫苗。在引種時,注意不從疫區引進鴨。要禁止到鴨瘟流行區域和野水禽出沒的水域放鴨。發現本病時,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防止擴散。撲殺并無害化處理病鴨和同群鴨。雞舍、場地、用具嚴格消毒,糞便堆積發酵處理,搞好清潔衛生。威脅區的鴨實施緊急接種疫苗。
1 病原學
鴨瘟皰疹病毒為皰疹病毒科甲亞科的成員。
本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50℃ 90~120分鐘、56℃ 30分鐘、60℃ 15分鐘、80℃ 5分鐘均可破壞病毒的感染性;在22℃條件下其感染力可維持30天,一7~一5℃可存活3個月。
在pH 5.5~9.0環境中較穩定,經6小時其毒力不降低;在pH 3.0或pH 10.O的環境中很快被滅活。
2 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染源為病禽或帶毒禽。自然易感動物僅限于鴨、鵝、天鵝等鴨科動物。病毒分布于病鴨各內臟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尤以肝、肺、腦含毒量最高。
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交配、眼結膜感染。以病禽與健禽直接接觸傳染,或通過與污染環境(水源、欄舍、飼料、用具等)的接觸而間接傳染。被污染的水源是重要的傳染媒介,由于本病可發生病毒血癥,因此吸血昆蟲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3 臨床癥狀
自然條件下,家鴨潛伏期一般為3~7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7天。
體溫升高43℃以上,并稽留至中后期。口渴,沉郁,腿麻痹無力,兩翅下垂,強行驅趕時以翅撲地前行。流淚,眼瞼水腫甚至粘連,部分病鴨頭頸部水腫,故有“腫頭瘟”或“大頭瘟”之稱。下痢,糞便腥臭,呈草綠色。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腫、外翻,上覆有綠色假膜,剝離后留下潰瘍灶,公鴨有時可見陰莖脫垂。
4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敗血性病變,表現有全身皮膚、黏膜和漿膜出血,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實質器官嚴重變性,消化道黏膜出血、炎癥和壞死,尤以咽喉部、食道、盲腸、直腸和泄殖腔的假膜最為特征。
頭頸部水腫的病鴨,切開頭頸皮膚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咽喉部、食道黏膜覆有淡黃色或黃綠色假膜。泄殖腔黏膜病變與食道病變相似,表現為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腫壞死,壞死都呈灰綠色或綠色,并有類似角質層的較硬的痂狀物質。法氏囊粘膜充血,有針尖大黃色壞死點,囊壁變薄,內充滿白色凝固的滲出物。腸道環帶狀出血,呈深紅色或深棕色,多見于小腸、空腸、腺胃與食道交界處。
5 診斷
5.1 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病原分離和鑒定:將無菌病料接種雞胚或鴨胚的絨毛尿囊膜,或接種于雞胚或鴨胚的成纖維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中和試驗、直接或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空斑抑制試驗。
血清學檢查:中和試驗(但價值不大)。
病料采集:采集病死禽的肝、脾或腎供病毒分離用。
6 防治
目前,該病的防制主要依靠疫苗。在引種時,注意不從疫區引進鴨。要禁止到鴨瘟流行區域和野水禽出沒的水域放鴨。發現本病時,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防止擴散。撲殺并無害化處理病鴨和同群鴨。雞舍、場地、用具嚴格消毒,糞便堆積發酵處理,搞好清潔衛生。威脅區的鴨實施緊急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