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養雞專業戶飼養的1500只艾維茵肉雞于25日齡時發生一起傳染病,導致大批雞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經過現場調查和實驗室診斷,確診該病為雞巴氏桿菌病。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現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
本雞群按常規飼養管理,飼養方式是網上平養,按當地常發病進行了免疫接種,但未接種禽霍亂疫苗。于25日齡時出現病情,當夜死亡17只,以后每天均有20只左右的死亡,用慶大霉素、土霉素拌料、飲水治療3天,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斷加重,因而前往我站禽病門診求治。
2 臨床癥狀
部分病雞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表現就突然死亡,特別是白天未見異常表現,但在夜間死亡。大部分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絕食,飲欲增加;垂頭縮頸,兩翅下垂,羽毛松亂,嚴重時呼吸困難,死前張口呼吸。有的病雞口鼻有漿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雞群中許多雞表現搖頭,雞冠、肉髯呈暗紅色或青紫色,排灰綠色或灰白色稀糞,體溫升高到42~43℃,最后發生痙攣而死亡,多數病程1~3天。
3 剖檢變化
病雞腹膜、皮下組織及腹部脂肪小點出血;心包內積有不透明毖黃色液體,心冠脂肪出血明顯;肺瘀血和出血;肝臟腫大1~2倍,質脆,呈黃棕色,表面有灰白色針尖狀壞死點;脾腎充血、腫大,質地變軟;肌胃出血顯著,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呈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出血,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氣囊和腸管表面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
4 實驗室檢查
4.1 涂片鏡檢 采取典型病例的心血、肝脾組織涂片或觸片,分別經革蘭氏和瑞氏染色,置油鏡下觀察,瑞氏染色可見一定數量的兩極著色深、中間著色淺的球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桿菌。
4.2 細菌分離培養 按常規無菌操作技術取病死雞的肝、脾組織,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平板培養基、肉湯培養基,置37℃恒溫箱中培養24~48h后觀察。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可見到2~3mm大小的光滑、隆起、灰白色、半透明、露珠樣不溶血的小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未見到細菌生長;在肉湯培養基中出現輕度混濁,管底有沉淀,表面有灰白色菌環。取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卵圓形小球桿菌。
4.3 生化試驗 取分離菌進行生化試驗,結果不液化明膠;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但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尿素、M.R、V-P試驗均為陰性,靛基質陽性。符合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生化特征。
4.4 動物實驗 將分離純化的細菌培養18h后,用生理鹽水洗下,分別接種小白鼠和健康雞,同時設生理鹽水對照組。皮下注射4只小白鼠,每只0.2ml, 24h后全部死亡,涂片鏡檢細菌同上,對照組存活;接種雞4只,其中2只肌肉注射0.5ml/只,另2只肌注1ml/只,48h后全部死亡,剖檢死亡雞呈急性敗血癥變化,肝、脾、腎充血腫大,腸道出血,染色鏡檢,同接種細菌。
4.5 藥敏試驗 按常規紙片法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林可霉素高敏;對土霉素、紅霉素中敏;對卡那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5.1 在飼料中拌入敏感藥物 每千克飼料中加入100mg恩諾沙星混飼,重癥不采食者可按治療量肌注林可霉素,每天2次,連用3天。
5.2 對假定健康雞群注射滅活菌苗 取本場病雞新鮮肝臟,用組織勻漿器將肝組織打碎,生理鹽水做10倍稀釋,紗布過濾,加入0.2%福爾馬林充分混勻,經37℃24h處理,期間每隔4h搖動一次。腹腔注射小白鼠作動物安全試驗,0.3ml/只,觀察無死亡。該場雞皮下注射1ml/只。
5.3 對病雞舍嚴格隔離 切斷人員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來往和使用,清除雜物,集中燒毀。雞舍周圍環境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消毒,雞舍內用0.1%百毒殺進行帶雞消毒,每天一次。
5.4 病死雞和淘汰雞集中深埋 經上述方法綜合處理后,從第3天開始死亡數劇減,第5天停止死亡,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6 討論
經過調查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確診本病為雞巴氏桿菌病。
雞巴氏桿菌病的治療一般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雖能控制病情,但療程長,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在5~7天后能恢復正常。如同時采用本場病死雞中分離出的雞多殺性巴氏桿菌制成的滅活菌苗,則效果好,能使雞群較快地恢復健康,縮短病程,一般3~5天即可控制病情。
本病例未免疫禽霍亂疫苗,這可能是本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體內常在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易發病,故要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搞好衛生消毒工作,減少應激。要做好藥物預防工作,采用抗生素預防時往往因誤用了不敏感的藥物而導致預防失敗。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表明,采用本場病死雞中分離出的雞多殺性巴氏桿菌制成的滅活菌苗預防,能獲得較好效果。
1 發病情況
本雞群按常規飼養管理,飼養方式是網上平養,按當地常發病進行了免疫接種,但未接種禽霍亂疫苗。于25日齡時出現病情,當夜死亡17只,以后每天均有20只左右的死亡,用慶大霉素、土霉素拌料、飲水治療3天,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斷加重,因而前往我站禽病門診求治。
2 臨床癥狀
部分病雞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表現就突然死亡,特別是白天未見異常表現,但在夜間死亡。大部分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絕食,飲欲增加;垂頭縮頸,兩翅下垂,羽毛松亂,嚴重時呼吸困難,死前張口呼吸。有的病雞口鼻有漿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雞群中許多雞表現搖頭,雞冠、肉髯呈暗紅色或青紫色,排灰綠色或灰白色稀糞,體溫升高到42~43℃,最后發生痙攣而死亡,多數病程1~3天。
3 剖檢變化
病雞腹膜、皮下組織及腹部脂肪小點出血;心包內積有不透明毖黃色液體,心冠脂肪出血明顯;肺瘀血和出血;肝臟腫大1~2倍,質脆,呈黃棕色,表面有灰白色針尖狀壞死點;脾腎充血、腫大,質地變軟;肌胃出血顯著,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呈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出血,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氣囊和腸管表面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
4 實驗室檢查
4.1 涂片鏡檢 采取典型病例的心血、肝脾組織涂片或觸片,分別經革蘭氏和瑞氏染色,置油鏡下觀察,瑞氏染色可見一定數量的兩極著色深、中間著色淺的球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桿菌。
4.2 細菌分離培養 按常規無菌操作技術取病死雞的肝、脾組織,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平板培養基、肉湯培養基,置37℃恒溫箱中培養24~48h后觀察。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可見到2~3mm大小的光滑、隆起、灰白色、半透明、露珠樣不溶血的小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未見到細菌生長;在肉湯培養基中出現輕度混濁,管底有沉淀,表面有灰白色菌環。取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卵圓形小球桿菌。
4.3 生化試驗 取分離菌進行生化試驗,結果不液化明膠;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但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尿素、M.R、V-P試驗均為陰性,靛基質陽性。符合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生化特征。
4.4 動物實驗 將分離純化的細菌培養18h后,用生理鹽水洗下,分別接種小白鼠和健康雞,同時設生理鹽水對照組。皮下注射4只小白鼠,每只0.2ml, 24h后全部死亡,涂片鏡檢細菌同上,對照組存活;接種雞4只,其中2只肌肉注射0.5ml/只,另2只肌注1ml/只,48h后全部死亡,剖檢死亡雞呈急性敗血癥變化,肝、脾、腎充血腫大,腸道出血,染色鏡檢,同接種細菌。
4.5 藥敏試驗 按常規紙片法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林可霉素高敏;對土霉素、紅霉素中敏;對卡那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5.1 在飼料中拌入敏感藥物 每千克飼料中加入100mg恩諾沙星混飼,重癥不采食者可按治療量肌注林可霉素,每天2次,連用3天。
5.2 對假定健康雞群注射滅活菌苗 取本場病雞新鮮肝臟,用組織勻漿器將肝組織打碎,生理鹽水做10倍稀釋,紗布過濾,加入0.2%福爾馬林充分混勻,經37℃24h處理,期間每隔4h搖動一次。腹腔注射小白鼠作動物安全試驗,0.3ml/只,觀察無死亡。該場雞皮下注射1ml/只。
5.3 對病雞舍嚴格隔離 切斷人員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來往和使用,清除雜物,集中燒毀。雞舍周圍環境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消毒,雞舍內用0.1%百毒殺進行帶雞消毒,每天一次。
5.4 病死雞和淘汰雞集中深埋 經上述方法綜合處理后,從第3天開始死亡數劇減,第5天停止死亡,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6 討論
經過調查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確診本病為雞巴氏桿菌病。
雞巴氏桿菌病的治療一般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雖能控制病情,但療程長,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在5~7天后能恢復正常。如同時采用本場病死雞中分離出的雞多殺性巴氏桿菌制成的滅活菌苗,則效果好,能使雞群較快地恢復健康,縮短病程,一般3~5天即可控制病情。
本病例未免疫禽霍亂疫苗,這可能是本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體內常在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易發病,故要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搞好衛生消毒工作,減少應激。要做好藥物預防工作,采用抗生素預防時往往因誤用了不敏感的藥物而導致預防失敗。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表明,采用本場病死雞中分離出的雞多殺性巴氏桿菌制成的滅活菌苗預防,能獲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