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長薄鰍隸屬于鰍科、沙鰍亞科、薄鰍屬,是鰍科魚類中生長最快、個體最大的一種,常見個體體重0.2kg~0.4kg,最大個體體重3.0kg,主要分布在長扛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為了拯救瀕危物種,近10余年來我國已有不少單位開展了長薄鰍開發利用研究工作,進行了種源收集和池塘馴化養殖,嘗試了一系列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工作,但大多是在南方自然條件下進行的。2006年,黑龍江省特產魚類研究所魚病防治中心的科研人員協同黑龍江省合江林業科學研究所特種養殖研究室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首次對長薄鰍進行室內人工繁殖試驗,并獲得成功。
一、試驗材料
1.種鰍 種鰍從四川水產魚類研究所引進,其親本為長江上游金沙江雄江段的野生鰍。親鰍必須選擇3齡以上、體質健康、無傷病、體表粘液正常的個體,雄鰍個體體重在800g以上且追星明顯,雌鰍個體體重在1500g以上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山東等10多個省(市)和地區,基本上為自然性野生資源,資源量逐年增加,這也說明淡水小龍蝦較強的生命力和移植成功的較大可能性。另外,從淡水小龍蝦移植分布區域來看,北方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高寒地區)移植淡水小龍蝦起步較晚,自然水系中雖有野生淡水小龍蝦的分布,但資源量小,且因環境條件的逐漸惡化而使淡水小龍蝦在北方地區的分布及資源量有限。因此,通過改善淡水小龍蝦的移植生存環境,恢復或改良移植水域,則移植后存在著不僅易獲得生物學效果且易獲得漁業效果的可能性。
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影響淡水小龍蝦移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溫度、鹽度和水的化學性質等。
淡水小龍蝦對水環境要求不嚴,適應溫度為0℃~35℃,適宜生長水溫為20℃~30℃,水溫低于15℃以下則其活動減弱,水溫低于10℃或超過35℃則其攝食明顯減少,水溫在8℃以下時進入越冬期而停止攝食,冬季掘洞越冬,故淡水小龍蝦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自然越冬。當水溫達18℃以上時,親蝦開始交配,受精卵適宜孵化溫度為22℃~28℃,水溫在18℃~20℃時的孵化期為30天~40天,水溫在 25℃時的孵化期只需15天~20天。黑龍江省位于北緯43°23′~53°24′、東經121°13′~135°之間,大部分地區屬于中溫帶,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5℃~4℃,全省10℃以上持續日數120天~150天左右,3月~9月的氣溫平均值為18℃左右,日照日寸數為4449小時~4470小時,實照日寸數為2400小時~3000小時,7月的日照時數最長且達460小時~520小時,可以滿足淡水小龍蝦生存、生長及繁殖的需要。筆者認為,如果充分挖掘北方地區溫泉、工廠余熱等熱源以開展淡水小龍蝦的繁殖、養殖,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淡水小龍蝦在pH為5.8~8.2、溶解氧含量不低于1.5mg/L的水體中都能生存,淡水小龍蝦適宜生長的水體pH范圍為7.5~8.2,溶解氧含量為3mg/L以上,水體透明度為30cm~40cm。黑龍江省內湖泊水體的pH變化多在6.8~7.7之間,水體含鹽量的變化范圍為37.93mg/L~365mg/L,且水體的溶解氧含量較高,能夠較好滿足淡水小龍蝦的生存、繁殖和生長需要。
三、生物因素的影響
影響淡水小龍蝦移植的生物因素主要有基礎餌料生物、病原生物、競爭者和敵害生物等。
淡水小龍蝦為雜食性動物,各種鮮嫩水草以及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軟體動物、大型浮游動物、魚蝦尸體、同類尸體等都是其喜食的餌料生物,另外,淡水小龍蝦也較喜食人工投喂的豆餅、麥麩或配合飼料。其幼體第一次蛻殼后開始攝食浮游植物、小型枝角類幼體、輪蟲等,但淡水小龍蝦比較貪食,餌料生物不足時會同類相殘,正在蛻殼或剛蛻殼的軟殼蝦最易被殘食。黑龍江省自然水域中植物營養元素總氮平均值0.581mg/L~7.281mg/L,總磷平均值0.021mg/L~1.870mg/L,多數水域屬于富營養型或超富營養型,池沼浮游植物量達26.53mg/L~61.94mg/L,湖泊的浮游植物量平均為12.4mg/L,水庫的浮游植物量達5.79mg/L~24.95mg/L,江河的浮游植物量最低為3.06mg/L~11.76mg/L不等;池沼的浮游動物量最多,達到23.89mg/L,小型水庫次之,約為8.7mg/L,湖泊的浮游動物量平均為5.25mg/L,江河支流的浮游動物量平均為1.68mg/L;底棲動物有173種之多,各河流平均密度為591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8.71g/立方米,湖泊平均密度為1550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約為23.37g/立方米,水庫平均密度為1319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123.1g/立方米。另外,黑龍江省內湖泊等多為平原型水體(鏡泊湖除外),平均深度3m~5m,水生植物資源豐富。因而,從水體中基礎餌料生物方面來看,黑龍江省內水域能夠滿足淡水小龍蝦的攝食需求。
淡水小龍蝦體型粗壯,甲殼厚而呈深紅色,體表披一層尖硬的幾丁質外殼,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蝦的螯比雌蝦的更發達而具有很好的抗敵和避敵能力,移植到新水域后與原有其它水生動物在餌料生物、棲息場所、繁殖場所等方面相互競爭、相互排斥的能力強,且黑龍江省內水域魚類區系組成多比較簡單,魚病發生少,因此,淡水小龍蝦移植中遇到的阻力較小,移植工作易獲成功。
四、移植淡水小龍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淡水小龍蝦的破壞性。淡水小龍蝦有在水面上下打洞穴居的習性,而且洞穴向下傾斜,深度在50cm~80cm左右。同時,淡水小龍蝦的大量繁衍可能對湖泊、水庫、江河等的堤壩安全造成威脅,有專家曾對洞庭湖地區淡水小龍蝦的生活史和生活習性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由于一些逃逸的淡水小龍蝦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它已經嚴重影響到湖區的防洪堤壩設施的安全性。
2.淡水小龍蝦的入侵性。淡水小龍蝦的攝食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強,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低,因此,淡水小龍蝦易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下來,并且食性十分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同時,它們對同一水域內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水稻等也易造成很大的威脅。
3.淡水小龍蝦養殖的安全性。雖然淡水小龍蝦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16%~20%,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脂肪含量較低,并含較多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蝦肉中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其它食品,其肌肉纖維細嫩而易于人體消化吸收,可食部分較高,但因淡水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能力較強,在水域污染的水體中也能夠生存,蝦肉質量難以保證,故需特別注重淡水小龍蝦養殖水體的清潔,應選擇水質優良的水域采取無公害養殖方式,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并按照淡水小龍蝦安全衛生體系和HACCP體系認證、衛生注冊與日常監督管理等進行養殖為好。
一、試驗材料
1.種鰍 種鰍從四川水產魚類研究所引進,其親本為長江上游金沙江雄江段的野生鰍。親鰍必須選擇3齡以上、體質健康、無傷病、體表粘液正常的個體,雄鰍個體體重在800g以上且追星明顯,雌鰍個體體重在1500g以上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山東等10多個省(市)和地區,基本上為自然性野生資源,資源量逐年增加,這也說明淡水小龍蝦較強的生命力和移植成功的較大可能性。另外,從淡水小龍蝦移植分布區域來看,北方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高寒地區)移植淡水小龍蝦起步較晚,自然水系中雖有野生淡水小龍蝦的分布,但資源量小,且因環境條件的逐漸惡化而使淡水小龍蝦在北方地區的分布及資源量有限。因此,通過改善淡水小龍蝦的移植生存環境,恢復或改良移植水域,則移植后存在著不僅易獲得生物學效果且易獲得漁業效果的可能性。
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影響淡水小龍蝦移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溫度、鹽度和水的化學性質等。
淡水小龍蝦對水環境要求不嚴,適應溫度為0℃~35℃,適宜生長水溫為20℃~30℃,水溫低于15℃以下則其活動減弱,水溫低于10℃或超過35℃則其攝食明顯減少,水溫在8℃以下時進入越冬期而停止攝食,冬季掘洞越冬,故淡水小龍蝦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自然越冬。當水溫達18℃以上時,親蝦開始交配,受精卵適宜孵化溫度為22℃~28℃,水溫在18℃~20℃時的孵化期為30天~40天,水溫在 25℃時的孵化期只需15天~20天。黑龍江省位于北緯43°23′~53°24′、東經121°13′~135°之間,大部分地區屬于中溫帶,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5℃~4℃,全省10℃以上持續日數120天~150天左右,3月~9月的氣溫平均值為18℃左右,日照日寸數為4449小時~4470小時,實照日寸數為2400小時~3000小時,7月的日照時數最長且達460小時~520小時,可以滿足淡水小龍蝦生存、生長及繁殖的需要。筆者認為,如果充分挖掘北方地區溫泉、工廠余熱等熱源以開展淡水小龍蝦的繁殖、養殖,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淡水小龍蝦在pH為5.8~8.2、溶解氧含量不低于1.5mg/L的水體中都能生存,淡水小龍蝦適宜生長的水體pH范圍為7.5~8.2,溶解氧含量為3mg/L以上,水體透明度為30cm~40cm。黑龍江省內湖泊水體的pH變化多在6.8~7.7之間,水體含鹽量的變化范圍為37.93mg/L~365mg/L,且水體的溶解氧含量較高,能夠較好滿足淡水小龍蝦的生存、繁殖和生長需要。
三、生物因素的影響
影響淡水小龍蝦移植的生物因素主要有基礎餌料生物、病原生物、競爭者和敵害生物等。
淡水小龍蝦為雜食性動物,各種鮮嫩水草以及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軟體動物、大型浮游動物、魚蝦尸體、同類尸體等都是其喜食的餌料生物,另外,淡水小龍蝦也較喜食人工投喂的豆餅、麥麩或配合飼料。其幼體第一次蛻殼后開始攝食浮游植物、小型枝角類幼體、輪蟲等,但淡水小龍蝦比較貪食,餌料生物不足時會同類相殘,正在蛻殼或剛蛻殼的軟殼蝦最易被殘食。黑龍江省自然水域中植物營養元素總氮平均值0.581mg/L~7.281mg/L,總磷平均值0.021mg/L~1.870mg/L,多數水域屬于富營養型或超富營養型,池沼浮游植物量達26.53mg/L~61.94mg/L,湖泊的浮游植物量平均為12.4mg/L,水庫的浮游植物量達5.79mg/L~24.95mg/L,江河的浮游植物量最低為3.06mg/L~11.76mg/L不等;池沼的浮游動物量最多,達到23.89mg/L,小型水庫次之,約為8.7mg/L,湖泊的浮游動物量平均為5.25mg/L,江河支流的浮游動物量平均為1.68mg/L;底棲動物有173種之多,各河流平均密度為591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8.71g/立方米,湖泊平均密度為1550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約為23.37g/立方米,水庫平均密度為1319個/立方米,平均生物量為123.1g/立方米。另外,黑龍江省內湖泊等多為平原型水體(鏡泊湖除外),平均深度3m~5m,水生植物資源豐富。因而,從水體中基礎餌料生物方面來看,黑龍江省內水域能夠滿足淡水小龍蝦的攝食需求。
淡水小龍蝦體型粗壯,甲殼厚而呈深紅色,體表披一層尖硬的幾丁質外殼,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蝦的螯比雌蝦的更發達而具有很好的抗敵和避敵能力,移植到新水域后與原有其它水生動物在餌料生物、棲息場所、繁殖場所等方面相互競爭、相互排斥的能力強,且黑龍江省內水域魚類區系組成多比較簡單,魚病發生少,因此,淡水小龍蝦移植中遇到的阻力較小,移植工作易獲成功。
四、移植淡水小龍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淡水小龍蝦的破壞性。淡水小龍蝦有在水面上下打洞穴居的習性,而且洞穴向下傾斜,深度在50cm~80cm左右。同時,淡水小龍蝦的大量繁衍可能對湖泊、水庫、江河等的堤壩安全造成威脅,有專家曾對洞庭湖地區淡水小龍蝦的生活史和生活習性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由于一些逃逸的淡水小龍蝦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它已經嚴重影響到湖區的防洪堤壩設施的安全性。
2.淡水小龍蝦的入侵性。淡水小龍蝦的攝食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強,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低,因此,淡水小龍蝦易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下來,并且食性十分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同時,它們對同一水域內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水稻等也易造成很大的威脅。
3.淡水小龍蝦養殖的安全性。雖然淡水小龍蝦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16%~20%,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脂肪含量較低,并含較多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蝦肉中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其它食品,其肌肉纖維細嫩而易于人體消化吸收,可食部分較高,但因淡水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能力較強,在水域污染的水體中也能夠生存,蝦肉質量難以保證,故需特別注重淡水小龍蝦養殖水體的清潔,應選擇水質優良的水域采取無公害養殖方式,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并按照淡水小龍蝦安全衛生體系和HACCP體系認證、衛生注冊與日常監督管理等進行養殖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