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邪為脾虛濕困,血不養腫,肝風內動之風邪證,過去筆者對此病采取西藥降壓、鎮驚,利尿等治療措施,療效不甚滿意。后從色、脈、形、進行綜合分析,辨證施治,內服天麻散共治療25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一般連服4~5劑,癥狀明顯減輕,服6~12劑,基本獲痊愈。
天麻散方劑:天麻15克、僵蠶30克、川烏15克、草烏15克、烏蛇30克、苓術21克、黨參30克、焦白術21克、術通20克、車前子15克、澤瀉15克、石決明30克、草決明30克、龍膽草30克、懷牛夕15克、菖蒲15克、甘草9克。
一、癥狀
病初表現為精神恍惚,雙目半閉,易自驚。吃草緩慢、咀嚼不靈,四肢活動不自如;發病中期精神極度沉郁,神昏似醉,行立如癡,頭垂于地。有時跳槽沖墻,轉圈,偏頭直項,雙目斜視。有時口內噙草不嚼,嘴唇抽搐或松弛不收,流白沫。體溫不高,呼吸微弱,心動無力,口色淡白,舌質如綿,苔自膩,脈搏沉細或濡澀無力。
二、治療經過
以健脾燥濕,平肝熄風為治則。
用天麻散加減,頭頸歪斜,跳槽沖墻,轉圈嚴重者,加鉤藤,琥珀,祛風鎮驚。以助平肝潛陽之力;出現痙攣抽搐者,加白附子、全蟲,以祛經絡之痰濕;視力減弱者,加熟地、菊花、滋腎水、清頭目;水腫或流涎多者,加大利水燥濕藥量,再加豐夏以祛風痰,神昏似醉者,加麝香,開竅醒腦;久病氣血,過虧者,重用黨參加黃芪,當歸補益氣血,增強抗病邪能力。
三、病例介紹
甘肅省漳縣四族鄉增家河村梁某飼養一匹馬,已發病十多天,發現頭下垂,閉目無神,在木樁上轉圈,前胸抵槽,將草噙于口中不咀嚼,將嘴泡在水中不喝水。
臨床檢查可見頭低耳耷,精神沉郁,眼睛半閉,視力減低,站立時四肢張開,前肢交叉,保持長久不矯正。行走搖擺,跳槽撞墻。有時頭向下傾,肘部臀部肌肉抽搐震顫。口眼歪斜,兩唇合不緊,頭歪向左側,吃草時以門齒取草,將草噙于口內不咀嚼,體溫38℃,心跳每分鐘61次,呼吸每分鐘18次,口色淡白、脈沉細。
治則:熄風、鎮痙、燥濕。方用天麻散,水煎兩次,加麝香三分一次內服,每日一劑,服四劑,偏頭歪項減輕,精神、食欲有好轉,視力仍弱,說明水不涵木,故上方加菊花、熟地,共進10劑,痊愈。
四、防治分析
中獸醫認為,本病是濕邪侵脾,脾虛生風之證。因飼養失調,勞役過度,營衛不和或幼畜氣血未全,濕毒乘虛凝于毛竅,疫邪流注肌膚,侵入腠理,傳入脾經。脾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之化源,性喜燥惡濕。濕邪困脾,水濕不能正常運化,停聚成疾,阻滯氣機流暢,則發生痙攣,麻痹或見水腫。《元亨療馬集》記載:邪入陰,則獸生痹。濕性重濁粘滯,故出現神昏似醉,行立如癡等痹病癥狀。
由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弱,營血不榮肝經,陰虛則陽亢,牽引肝風內動,出現偏頭歪項,碰壁撞墻,轉圈等風邪癥狀。肝不得血則目不能視,血不養筋則抽搐痙攣,四肢開張。中醫認為,“諸風掉弦,皆屬于肝”。肝為風臟,肝風內動則眩暈振掉。同時,肝氣不舒,模逆侮脾,致使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久郁熱生風。
根據臨床色、脈、形的總癥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初步認為此病是肝風內動,脾虛生風之風邪癥。但主要表現是肝風內動,依據“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以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內服平肝熄風,醒神鎮驚,燥濕利水之劑,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
《元亨療馬集》記載天麻散治療脾虛濕邪,筆者在臨床上也試用過,但療效不顯著,因為該方以祛風發表為主,如在病之初期,當可應用,等出現風動等一系列神經紊亂癥狀時,則以平肝熄風,祛濕燥脾,醒神鎮驚為治則。
五、防治體會
對于該病從始至終,隨證論治,加減化裁“天麻散”,取得了比較理想療效。但脾虛濕邪一癥,病程較長,往往因失治或誤治,易產生后遺癥,故在治療期間,中西藥結合,配合針灸并加強護理,也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的關鍵。
據收治的25例脾虛濕邪的患畜看,都有頭偏向左側的癥狀,筆者認為這是肝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以平肝熄風,醒神鎮驚的方法治療,初步收效。
家畜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某臟患病必然要波及他臟,所以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用藥、可不拘泥于一方,要用方參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另外,治療期間,加強飼養管理也是促進早日痊愈的必要因素。
天麻散方劑:天麻15克、僵蠶30克、川烏15克、草烏15克、烏蛇30克、苓術21克、黨參30克、焦白術21克、術通20克、車前子15克、澤瀉15克、石決明30克、草決明30克、龍膽草30克、懷牛夕15克、菖蒲15克、甘草9克。
一、癥狀
病初表現為精神恍惚,雙目半閉,易自驚。吃草緩慢、咀嚼不靈,四肢活動不自如;發病中期精神極度沉郁,神昏似醉,行立如癡,頭垂于地。有時跳槽沖墻,轉圈,偏頭直項,雙目斜視。有時口內噙草不嚼,嘴唇抽搐或松弛不收,流白沫。體溫不高,呼吸微弱,心動無力,口色淡白,舌質如綿,苔自膩,脈搏沉細或濡澀無力。
二、治療經過
以健脾燥濕,平肝熄風為治則。
用天麻散加減,頭頸歪斜,跳槽沖墻,轉圈嚴重者,加鉤藤,琥珀,祛風鎮驚。以助平肝潛陽之力;出現痙攣抽搐者,加白附子、全蟲,以祛經絡之痰濕;視力減弱者,加熟地、菊花、滋腎水、清頭目;水腫或流涎多者,加大利水燥濕藥量,再加豐夏以祛風痰,神昏似醉者,加麝香,開竅醒腦;久病氣血,過虧者,重用黨參加黃芪,當歸補益氣血,增強抗病邪能力。
三、病例介紹
甘肅省漳縣四族鄉增家河村梁某飼養一匹馬,已發病十多天,發現頭下垂,閉目無神,在木樁上轉圈,前胸抵槽,將草噙于口中不咀嚼,將嘴泡在水中不喝水。
臨床檢查可見頭低耳耷,精神沉郁,眼睛半閉,視力減低,站立時四肢張開,前肢交叉,保持長久不矯正。行走搖擺,跳槽撞墻。有時頭向下傾,肘部臀部肌肉抽搐震顫。口眼歪斜,兩唇合不緊,頭歪向左側,吃草時以門齒取草,將草噙于口內不咀嚼,體溫38℃,心跳每分鐘61次,呼吸每分鐘18次,口色淡白、脈沉細。
治則:熄風、鎮痙、燥濕。方用天麻散,水煎兩次,加麝香三分一次內服,每日一劑,服四劑,偏頭歪項減輕,精神、食欲有好轉,視力仍弱,說明水不涵木,故上方加菊花、熟地,共進10劑,痊愈。
四、防治分析
中獸醫認為,本病是濕邪侵脾,脾虛生風之證。因飼養失調,勞役過度,營衛不和或幼畜氣血未全,濕毒乘虛凝于毛竅,疫邪流注肌膚,侵入腠理,傳入脾經。脾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之化源,性喜燥惡濕。濕邪困脾,水濕不能正常運化,停聚成疾,阻滯氣機流暢,則發生痙攣,麻痹或見水腫。《元亨療馬集》記載:邪入陰,則獸生痹。濕性重濁粘滯,故出現神昏似醉,行立如癡等痹病癥狀。
由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弱,營血不榮肝經,陰虛則陽亢,牽引肝風內動,出現偏頭歪項,碰壁撞墻,轉圈等風邪癥狀。肝不得血則目不能視,血不養筋則抽搐痙攣,四肢開張。中醫認為,“諸風掉弦,皆屬于肝”。肝為風臟,肝風內動則眩暈振掉。同時,肝氣不舒,模逆侮脾,致使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久郁熱生風。
根據臨床色、脈、形的總癥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初步認為此病是肝風內動,脾虛生風之風邪癥。但主要表現是肝風內動,依據“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以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內服平肝熄風,醒神鎮驚,燥濕利水之劑,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
《元亨療馬集》記載天麻散治療脾虛濕邪,筆者在臨床上也試用過,但療效不顯著,因為該方以祛風發表為主,如在病之初期,當可應用,等出現風動等一系列神經紊亂癥狀時,則以平肝熄風,祛濕燥脾,醒神鎮驚為治則。
五、防治體會
對于該病從始至終,隨證論治,加減化裁“天麻散”,取得了比較理想療效。但脾虛濕邪一癥,病程較長,往往因失治或誤治,易產生后遺癥,故在治療期間,中西藥結合,配合針灸并加強護理,也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的關鍵。
據收治的25例脾虛濕邪的患畜看,都有頭偏向左側的癥狀,筆者認為這是肝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以平肝熄風,醒神鎮驚的方法治療,初步收效。
家畜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某臟患病必然要波及他臟,所以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用藥、可不拘泥于一方,要用方參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另外,治療期間,加強飼養管理也是促進早日痊愈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