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養雞,往往育雛很多,可是到成雞時所剩無幾。雛雞死亡率高是困擾廣大農村養雞戶的一大難題。
成活率低的原因
筆者經過調查分析認為, 導致農戶養雞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育雛期溫度不合理。農戶育雛很難把握合適的育雛溫度。溫度過高,雛雞的體熱和水分散失受到影響,食欲減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長發育緩慢,死亡率升高;溫度過低,雛雞不能維持體溫平衡,相互擠堆,導致部分雛雞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飼養密度不合適。由于密度過大,飼槽和飲水器數量少,加之放置的位置不當,或者環境突變、有異物刺激等,常導致雞群互相擠壓。一般農家養雞較為合適的密度(每平方米養雞數量)是:1~2周齡雛雞為30~40只,以后每周可遞減5只左右;至7~8周齡降至10~15只。同時,還應根據雞的品種、大小、強弱的不同,進行分群飼養,以免互相擠壓。
疾病預防不及時、不到位。許多農戶養雞不大注重對保暖設備、料槽等用具的消毒,不及時進行雞新城疫的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法氏囊、雞痘疫苗等接種也不及時。雛雞白痢和球蟲病是育雛階段兩大疾病,農戶往往不能很好把握預防時間和方法, 等到病雞出現癥狀才采取措施,造成死亡率高。
飼料種類單調、營養不全面。農戶養雞,一般都采用自產的玉米、大豆或是剩飯、青菜等單一飼料喂雞,缺乏動物蛋白、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雛雞的營養需要。
不重視雞舍環境衛生。雞舍地面或炕面的墊料長期不更換、打掃,舍內溫度高、濕度大,雞糞成堆,給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感染傳播創造條件,增大發生和傳播的幾率。
不重視雞舍的通風換氣。育雛室的空氣要保持新鮮。由于雛雞新陳代謝旺盛,雞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濃度達到5.8%,雞群就會出現異常;濃度增至15.2%,則出現昏睡。另外,雞排出的糞便,蒸發出大量氨氣,濃度過高,也會引起疾病。
防御對策
加強育雛期的管理
育雛溫度。剛孵出的雛雞,體溫比成雞稍低,調節能力極弱,因此必須掌握好育雛的溫度。一般入雛時,前2周室溫不低于32℃,以后每星期降低2℃,直至22℃,逐漸停止加熱, 但這只在大致范圍。在實際生產中,要細心觀察雞群的狀態,調節合適的溫度。
育雛濕度。育雛舍內高溫低濕時,雞體內水分散失增多,腹內卵黃吸收不良,羽毛短而脆,腳趾干癟,易患呼吸道疾病;低溫高濕時,舍內潮濕陰冷,雛雞易發生感冒和胃腸疾病。一般應使相對濕度保持在60% ~80%。
飲水與開食。雛雞入舍后,不要立即喂食,要先飲溫開水。最初15小時內,飲用8%的糖水,可減少雛雞早期死亡。飲水中最好加入維生素、電解質和抗生素。飲水2~3小時后開食,開始應先將飼料撒在塑料或厚紙上, 一星期后改用料槽飼喂。
光照強度和時間。雛雞的光照管理,頭兩天應使用連續24小時光照,強度為10勒克斯,使雛雞盡快熟悉環境, 促使其早飲水早進食。以后要每星期減少1~2小時,強度為5勒克斯,直至自然光照。育雛期間千萬不可延長光照時間。
營養與日常管理
營養與日常管理是育雛成功的基礎。農村養殖戶要根據雛雞的營養需要及當地飼料來源及種類,因地制宜地配制雛雞的全價飼料。
雛雞生長發育快, 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要保證優質全價配合飼料,育雛人員責任心要強,能吃苦耐勞,適時調整飼料,滿足雛雞生長發育的需要。
保持雞舍及環境清潔衛生。調節好濕度與通風,經常觀察雞生長發育的狀況, 保持適宜的密度,做好強、弱分群。保證供給充足的飲水, 喂料時要做到少加勤添, 促使其多采食, 使雛雞在42日齡的體重必須達標, 以便以后能獲得較高的生產性能指標。
做好疾病防疫
做好疾病防疫和環境的消毒工作是確保育雛成功的保障。養雞戶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
要選用好的疫苗,并注意正確保存、使用,疫苗接種一定要認真。
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建立健全常規的消毒設施外,還應注意堅持帶雞噴霧消毒, 每2~3天帶雞消毒一次。要搞好雞舍衛生,及時清除舍內糞便和墊料,保持雞舍干燥,定期對雞舍、用具進行消毒,再給予藥物預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
成活率低的原因
筆者經過調查分析認為, 導致農戶養雞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育雛期溫度不合理。農戶育雛很難把握合適的育雛溫度。溫度過高,雛雞的體熱和水分散失受到影響,食欲減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長發育緩慢,死亡率升高;溫度過低,雛雞不能維持體溫平衡,相互擠堆,導致部分雛雞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飼養密度不合適。由于密度過大,飼槽和飲水器數量少,加之放置的位置不當,或者環境突變、有異物刺激等,常導致雞群互相擠壓。一般農家養雞較為合適的密度(每平方米養雞數量)是:1~2周齡雛雞為30~40只,以后每周可遞減5只左右;至7~8周齡降至10~15只。同時,還應根據雞的品種、大小、強弱的不同,進行分群飼養,以免互相擠壓。
疾病預防不及時、不到位。許多農戶養雞不大注重對保暖設備、料槽等用具的消毒,不及時進行雞新城疫的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法氏囊、雞痘疫苗等接種也不及時。雛雞白痢和球蟲病是育雛階段兩大疾病,農戶往往不能很好把握預防時間和方法, 等到病雞出現癥狀才采取措施,造成死亡率高。
飼料種類單調、營養不全面。農戶養雞,一般都采用自產的玉米、大豆或是剩飯、青菜等單一飼料喂雞,缺乏動物蛋白、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雛雞的營養需要。
不重視雞舍環境衛生。雞舍地面或炕面的墊料長期不更換、打掃,舍內溫度高、濕度大,雞糞成堆,給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感染傳播創造條件,增大發生和傳播的幾率。
不重視雞舍的通風換氣。育雛室的空氣要保持新鮮。由于雛雞新陳代謝旺盛,雞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濃度達到5.8%,雞群就會出現異常;濃度增至15.2%,則出現昏睡。另外,雞排出的糞便,蒸發出大量氨氣,濃度過高,也會引起疾病。
防御對策
加強育雛期的管理
育雛溫度。剛孵出的雛雞,體溫比成雞稍低,調節能力極弱,因此必須掌握好育雛的溫度。一般入雛時,前2周室溫不低于32℃,以后每星期降低2℃,直至22℃,逐漸停止加熱, 但這只在大致范圍。在實際生產中,要細心觀察雞群的狀態,調節合適的溫度。
育雛濕度。育雛舍內高溫低濕時,雞體內水分散失增多,腹內卵黃吸收不良,羽毛短而脆,腳趾干癟,易患呼吸道疾病;低溫高濕時,舍內潮濕陰冷,雛雞易發生感冒和胃腸疾病。一般應使相對濕度保持在60% ~80%。
飲水與開食。雛雞入舍后,不要立即喂食,要先飲溫開水。最初15小時內,飲用8%的糖水,可減少雛雞早期死亡。飲水中最好加入維生素、電解質和抗生素。飲水2~3小時后開食,開始應先將飼料撒在塑料或厚紙上, 一星期后改用料槽飼喂。
光照強度和時間。雛雞的光照管理,頭兩天應使用連續24小時光照,強度為10勒克斯,使雛雞盡快熟悉環境, 促使其早飲水早進食。以后要每星期減少1~2小時,強度為5勒克斯,直至自然光照。育雛期間千萬不可延長光照時間。
營養與日常管理
營養與日常管理是育雛成功的基礎。農村養殖戶要根據雛雞的營養需要及當地飼料來源及種類,因地制宜地配制雛雞的全價飼料。
雛雞生長發育快, 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要保證優質全價配合飼料,育雛人員責任心要強,能吃苦耐勞,適時調整飼料,滿足雛雞生長發育的需要。
保持雞舍及環境清潔衛生。調節好濕度與通風,經常觀察雞生長發育的狀況, 保持適宜的密度,做好強、弱分群。保證供給充足的飲水, 喂料時要做到少加勤添, 促使其多采食, 使雛雞在42日齡的體重必須達標, 以便以后能獲得較高的生產性能指標。
做好疾病防疫
做好疾病防疫和環境的消毒工作是確保育雛成功的保障。養雞戶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
要選用好的疫苗,并注意正確保存、使用,疫苗接種一定要認真。
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建立健全常規的消毒設施外,還應注意堅持帶雞噴霧消毒, 每2~3天帶雞消毒一次。要搞好雞舍衛生,及時清除舍內糞便和墊料,保持雞舍干燥,定期對雞舍、用具進行消毒,再給予藥物預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