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溫度是育雛的首要條件。溫度與雛鵝的體溫調節、運動、采食、飲水以及飼料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剛出殼的雛鵝體溫較低,約39.6攝氏度,直到10日齡時才逐漸接近成年鵝的體溫(41-42攝氏度)。雛鵝絨毛稀而短,體溫調節機能較差,抗寒能力較弱,因此在育雛期間提供適宜的育雛溫度,對提高雛鵝的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雛鵝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不同的育雛溫度其育雛效果亦不相同。在育雛過程中,判斷育雛溫度是否適宜,首要條件是辨別雛鵝對各種溫度的不同反映。當育雛溫度過低時,雛鵝互相擁擠成團,似草垛狀,絨毛直立,軀體鄭縮,發出“嘰嘰”的尖叫聲,嚴重時造成大量的雛鵝被壓死、踩死;溫度過高時,雛鵝表現為張口呼吸,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頻頻飲水,并遠離熱源,往往分散在育雛室的四周,特別是門、窗附近;溫度適宜時,雛鵝表現出活潑好動,呼吸平和,睡眠安靜,食欲旺盛,均勻分散在育雛室內。育雛室的溫度過高過低或變化太大太快,均不利于雛鵝的生長發育。溫度高時,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或感冒;溫度過低時,雛鵝受涼,導致消化不良或死亡數增多。對于育雛溫度要靈活掌握,不同品種、季節對育雛溫度的要求不同。在育雛期間,溫度必須平衡下降,切忌忽高忽低急劇變化。鵝的適宜育雛溫度見表(2)濕度濕度和溫度同樣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二者共同起作用。在低溫高濕情況下,引起雛鵝體熱大量散發而感到寒冷、打堆,易引起感冒和下痢,增加僵鵝、殘次鵝和死亡數,這是導致育雛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雛鵝體熱的散發受到限制,體熱的積累造成物質代謝和食欲下降,低抗力減弱,同時高溫高濕易引起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是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也是育雛過程中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育雛之大忌。因此,育雛室的門窗不宜長時間密閉,要注意通風換氣;室內喂水時切勿外溢,應經常打掃衛生,保持舍內干燥。鵝的適宜的相對濕度見考表一。 表一 鵝的適宜育雛溫度和濕度日齡 濕度℃ 相對濕度(%) 1-5 27-28 60-65 6-10 25-26 60-65 11-15 22-24 65-70 16-20 20-22 65-70 (3)廢氣與陽光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泄的糞便以及墊草中散發的氨氣增多,若不及時進行通風托兒所,將嚴重影響雛鵝的健康和生長。過量的氨氣可引起呼吸器官疾病,降低飼料報酬。鵝舍內氨氣的濃度應保持在10ppm以下,二氧化碳保持在0.2%以下為宜。一般控制在人進入鵝舍時不覺得悶氣,沒有刺眼、鼻的臭味為宜。陽光能提高鵝的生活力,增進食欲,還能促進某些內分泌的生成,性激素和甲狀腺素的分泌。禽體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變為維生素d3,有助于鈣、磷的正常代謝,維持骨骼的正常發育。如果天氣比較好,雛鵝從5-10日齡起可逐漸增長舍外活動時間,以便直接接觸陽光,增強雛鵝的體質。(4)飼養密度雛鵝的飼養密度與雛鵝的運動、室內空氣的新鮮與否以及室內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密度過大,雛鵝生長發育受陰,甚至出現啄羽等惡癖;密度過小,則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增加育雛成本。隨著雛鵝的生長,體重的增加,體格的增大,在飼養過程中應不斷調整雛鵝的飼養密度。適宜的飼養密度可參見表二。表二 適宜的雛鵝飼養密度(單位:只/平方米)類型 1周齡 2周齡 3周齡 4周齡 中、小型鵝種 15-20 10-15 6-10 5-6 大型鵝種 12-15 8-10 5-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