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特點
最近,經過對不少養豬場的發病情況調查和診療實踐表明,當前發病豬群多呈混合感染趨勢,臨床表現非典型化已成主流,發病后不僅治療成本高,而且短期內難以痊愈,養豬戶損失較大。
當前,發病豬群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初期高燒,結膜潮紅,眼眶發青,眼、鼻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隨后四肢末端及耳尖發涼,出現呼吸困難,部分豬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癥狀;大部分豬群皮膚普遍偏紅,嚴重者耳部、鼻端、腹部及陰部出現藍紫色或青紫色;食欲不振乃至廢絕,糞便干硬或稀薄。保育豬發病后逐漸消瘦,少數有神經癥狀,共濟失調,關節腫大,行走搖擺,跛行等癥狀。病情有傳染趨向,發病率高,仔豬及保育豬死亡率較高。
剖檢病變多集中在呼吸器官。鼻、喉、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狀黏液,有時混有血液。肺病變部呈紫紅色、肉變、間質水腫。部分豬出現胸膜炎或腹膜炎,有大量的蛋白樣滲出物。
二、病因
主要是由豬瘟、病毒性感冒、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豬圓環病毒病、豬附紅細胞體病、豬氣喘病、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弓形蟲病等兩種或多種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而造成。
三、防治措施
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一旦發病要及時采取隔離、消毒、免疫、治療、凈化等綜合性措施加以防控,杜絕擴散傳播。
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營養水平。科學飼養管理,保證適宜的飼養密度,注意通風和溫度控制,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減少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對預防當前的混合感染病例非常重要。首先必須保證飼料配方合理,營養均衡,飲水充足,以增強豬群抗病力;夏季高溫多濕,必須經常保持圈舍空氣流通,努力降低氨氣留量;平時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仔豬斷奶不換圈、不換料;斷奶后仔豬繼續在產房飼養3~7天后再轉入保育舍;各階段換料要逐漸過渡,防止發生應激反應,而誘發疾病。
2.規模飼養場要實行封閉飼養,育肥豬堅持“全進全出”。規模養豬場必須實行封閉管理,嚴格限制閑雜人員進入豬舍;育肥豬堅持“全進全出”,出欄后豬舍徹底消毒;引進豬只必須嚴格檢疫,引入后須隔離觀察經確認無病后方可合群飼養,以杜絕病原傳入。
3.定期免疫接種,保持環境衛生。免疫是防控疫病的關鍵手段;發病豬場可根據本地及本場疫情實際情況,科學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定期實施免疫接種,并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經常保持圈舍干燥、環境清潔。每天要及時清理糞便、污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周堅持對圈舍環境至少進行1~2次的消毒。
4.堅持預防為主,強化階段性藥物預防。針對混合感染疾病嚴重的豬場,可根據流行特點,在常發季節、換季時節和斷奶時期,采用策略性階段性藥物預防。如母豬可于產后3天、后備母豬配種前一周,選用黃芪多糖、支原泰妙和電解多維混飼1周;公豬每間隔2~3周用藥一次,每次1周;仔豬哺乳期至斷奶后一周內,連續7天混飼黃芪多糖、電解多維和德利米先;保育豬、育肥豬轉群變料后可按上述仔豬用藥物連續給藥1~2周,也可添加土霉素粉較長時間飼喂,進行預防。
5.發病后及時治療,并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對于混合感染的豬群,要合理選擇敏感性藥物及時治療。如在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和土霉素可溶性粉劑飼喂,劑量為100克/噸飼料,連用3~7天;重癥可在飼料中同時添加支原泰妙和德利米先預混劑,連續飼喂1~2周,劑量分別為1公斤/噸飼料和0.5~1公斤/噸飼料;對于混合感染嚴重的豬群,還可選用泰樂先鋒連用3~5天,混飲劑量為每100克藥物加水200公斤,混飼劑量為每100克藥物拌料250公斤。
在添加藥物混飲或混飼治療的同時,可肌注增加機體免疫力的藥物黃芪多糖、維生素C,頭孢類或磺胺類抗菌藥物(如頭孢王、磺胺二甲基嘧啶),抗寄生蟲類藥物(如血蟲凈、氟本及紅弓鏈殺、混感康等藥物進行聯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