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學特性
1.1形態
黑龍江林蛙為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俗稱田雞、油蛤蟆、紅肚田雞。其體形中等,體長60~70mm,體重20~69g,頭較平,頭長、寬幾等長。吻略突出,吻棱明顯,無聲囊。鼓膜圓形,自眼后經鼓膜向前肢肩部有1個長三角形黑斑。皮膚粗糙。背側褶明顯,但不甚明顯,其間多疣突成行排列,其外分散小疣突。鼻孔位于眼吻之間,眼間距小于鼻間距。前肢粗短,趾端圓,具4趾。后肢短,左右跟部僅相遇,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而明顯區別于中國林蛙,具5趾。體色暗褐,背部多散在黑點,口因、胸和腹部及四肢內側有許多紅色或深灰色大小不等的話斑。四肢背面具明顯黑色橫斑。
黑龍江林蛙與中國林蛙的差別在于:前者體型小,皮膚粗糙,腹部紅斑及后肢根部僅相遇;而后者體型較大,皮膚光滑,腹部橙黃色,后肢長,跟部重疊甚多,具內聲囊。再結合分布和生態并不難區別。
1.2繁殖特性
主要棲息在林內草甸和草甸湖水中,在興凱湖分布很廣,除寬廣水面外,其它沼澤地、草原、灌叢及農田附近均有其分布。4月底或5月初出蟄。雄蛙隨即選擇適宜的靜水域做產卵池、占區鳴叫,招引雌蛙;雌蛙聞聲入內,與之抱對準備產卵。因黑龍江林蛙出蟄時卵發育不完全,故鳴叫和抱對時間較長,產卵期亦延長;而中國林蛙在冬眠期完成卵的發育,故出蟄后很快抱對產卵,產卵期亦很集中。近年觀察蛙的出蟄與春季氣溫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黑龍江林蛙對產卵池的選擇很不嚴格,幾乎在任何水域中,甚至在牛、馬蹄印、車轍的臨時水坑中亦有產卵;也不顧同一水域中存在不同種蛙或蛙卵。因此,黑龍江林蛙的卵往往同黑斑蛙、中國林蛙、蟾蜍、北極鯢等卵在同一水域內相鄰而存在,唯一對水溫要求很高。曾發現相鄰2個水池,只因水溫相差1~2℃,而高溫度池有上百團蛙卵,而低溫度池終無一卵團。另外,在流水中、大面積明水上及水深超過50cm的水中沒有產卵。
據調查,最早產卵在4月28日,而后在5月3日、8日和12日的雨后出現產卵高峰,之后仍有零星個體陸續產卵。其產卵期在1個地區亦延至20天左右。而中國林蛙的產卵期要較之提前5天左右,亦集中在7~10天內產完,便幾乎不見有零散卵團出現。
卵呈團狀,每團卵平均1100粒,卵徑1.6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白色,卵外有2層膠質膜。
產卵后,黑龍江林蛙再次入湖底淤泥中休眠10~15天,待氣溫升高和昆蟲出現后復出。在同一湖底共同休眠的有北極鯢和中國林蛙。但在此期間亦在陸地草叢和松土下及石板下發現休眠中的林蛙。
卵的受精率及孵化率均較高,可達88%~90%,但卵團的干枯率很高,故生態孵化率只有30%左右。
受精卵孵化出蝌蚪。成長的蝌蚪頭體長12mm左右、尾長17mm。口小,上唇緣無乳突,下唇具1排乳突,兩口角處具副突,唇齒式為ⅰ∶1~1/ⅲ,少數ⅰ∶1~1/ⅱ∶1~1,或ⅰ∶1~1/ⅰ∶2~2。由蝌蚪變態成幼蛙,需55~65天,依水溫而變化。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3~17mm。某一生境的最高變態率可達30%~50%,但生態變態率估計更低。
1.3食性
黑龍江林蛙主要以昆蟲為食,兼食蚯蚓、蜘蛛和軟體類動物等,其中蚊虻、蠅、蝶蛾、天牛、瓢蟲、蝗蟲、蟬、蚜蟲等占較大比例。這與當地的昆蟲出現期和其它食物豐富度有關。
8月份,黑龍江林蛙的日活動出現2個高峰。大致在9~11時和15~17時,中午出現避暑休息間期。
9月下旬入1.5m以上水深的湖泡中冬眠,至第2年春季的4月底或5月初復蘇。
1.4分布
廣泛分布在興凱湖保護區全境內,在西部湖崗兩側池泡中分布密度相對更高些。此外,還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大興安嶺呼中、塔河、呼瑪,南抵松嫩平原、牡丹江、東南山地、整個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及吉林延邊、渾江、吉林地區與遼寧彰武一帶。國外分布于俄羅斯東南部與中國毗鄰地區及部分遠東沿海特區。
2養殖注意事項
2.1場地的選擇
目前我國對林蛙的養殖主要是采取被動式的半人工飼養技術,此種養殖方式受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較為嚴重。①天敵對成、幼蛙的威脅;②回收捕獲率低;③由于多數是在山區養殖,受氣候因素影響大,尤其是干旱季節。
根據黑龍江林蛙對產卵場地選擇要求不高的生物學特性,在濕地進行人工養殖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式。黑龍江東部地區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做為養殖黑龍江林蛙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通過實驗,利用排干渠的分支即可作為養殖場所,并且回報率高。選擇場地要與其它動物的飼養區分開;要選擇距離草地或濕地近的位置,有充足的水源;飼養池80~loocm深,周邊要有圍欄,圍欄應向內側傾斜,防止蛙逃逸。
2.2飼喂
飼喂主要分為蝌蚪期和成蛙期兩個不同時期。蝌蚪期主要以玉米粉、豆餅粉為主;成蛙期主要以黃粉蟲、玉米面、青菜葉為食,這個時期最好應多喂食動物性蛋白飼料,也可以在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來補充其食物。
2.3水
蛙池中的水源在注入前要嚴格消毒;蛙池中由于拋食蔬菜造成的污染也要及時處理。
2.4防止疾病的發生
其常見疾病有紅腿病、脫皮病、胃腸炎、水霉病、氣泡病等。養殖者應在不同時期對疾病有目的地觀察,防止疾病的發生。
1.1形態
黑龍江林蛙為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俗稱田雞、油蛤蟆、紅肚田雞。其體形中等,體長60~70mm,體重20~69g,頭較平,頭長、寬幾等長。吻略突出,吻棱明顯,無聲囊。鼓膜圓形,自眼后經鼓膜向前肢肩部有1個長三角形黑斑。皮膚粗糙。背側褶明顯,但不甚明顯,其間多疣突成行排列,其外分散小疣突。鼻孔位于眼吻之間,眼間距小于鼻間距。前肢粗短,趾端圓,具4趾。后肢短,左右跟部僅相遇,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而明顯區別于中國林蛙,具5趾。體色暗褐,背部多散在黑點,口因、胸和腹部及四肢內側有許多紅色或深灰色大小不等的話斑。四肢背面具明顯黑色橫斑。
黑龍江林蛙與中國林蛙的差別在于:前者體型小,皮膚粗糙,腹部紅斑及后肢根部僅相遇;而后者體型較大,皮膚光滑,腹部橙黃色,后肢長,跟部重疊甚多,具內聲囊。再結合分布和生態并不難區別。
1.2繁殖特性
主要棲息在林內草甸和草甸湖水中,在興凱湖分布很廣,除寬廣水面外,其它沼澤地、草原、灌叢及農田附近均有其分布。4月底或5月初出蟄。雄蛙隨即選擇適宜的靜水域做產卵池、占區鳴叫,招引雌蛙;雌蛙聞聲入內,與之抱對準備產卵。因黑龍江林蛙出蟄時卵發育不完全,故鳴叫和抱對時間較長,產卵期亦延長;而中國林蛙在冬眠期完成卵的發育,故出蟄后很快抱對產卵,產卵期亦很集中。近年觀察蛙的出蟄與春季氣溫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黑龍江林蛙對產卵池的選擇很不嚴格,幾乎在任何水域中,甚至在牛、馬蹄印、車轍的臨時水坑中亦有產卵;也不顧同一水域中存在不同種蛙或蛙卵。因此,黑龍江林蛙的卵往往同黑斑蛙、中國林蛙、蟾蜍、北極鯢等卵在同一水域內相鄰而存在,唯一對水溫要求很高。曾發現相鄰2個水池,只因水溫相差1~2℃,而高溫度池有上百團蛙卵,而低溫度池終無一卵團。另外,在流水中、大面積明水上及水深超過50cm的水中沒有產卵。
據調查,最早產卵在4月28日,而后在5月3日、8日和12日的雨后出現產卵高峰,之后仍有零星個體陸續產卵。其產卵期在1個地區亦延至20天左右。而中國林蛙的產卵期要較之提前5天左右,亦集中在7~10天內產完,便幾乎不見有零散卵團出現。
卵呈團狀,每團卵平均1100粒,卵徑1.6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白色,卵外有2層膠質膜。
產卵后,黑龍江林蛙再次入湖底淤泥中休眠10~15天,待氣溫升高和昆蟲出現后復出。在同一湖底共同休眠的有北極鯢和中國林蛙。但在此期間亦在陸地草叢和松土下及石板下發現休眠中的林蛙。
卵的受精率及孵化率均較高,可達88%~90%,但卵團的干枯率很高,故生態孵化率只有30%左右。
受精卵孵化出蝌蚪。成長的蝌蚪頭體長12mm左右、尾長17mm。口小,上唇緣無乳突,下唇具1排乳突,兩口角處具副突,唇齒式為ⅰ∶1~1/ⅲ,少數ⅰ∶1~1/ⅱ∶1~1,或ⅰ∶1~1/ⅰ∶2~2。由蝌蚪變態成幼蛙,需55~65天,依水溫而變化。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3~17mm。某一生境的最高變態率可達30%~50%,但生態變態率估計更低。
1.3食性
黑龍江林蛙主要以昆蟲為食,兼食蚯蚓、蜘蛛和軟體類動物等,其中蚊虻、蠅、蝶蛾、天牛、瓢蟲、蝗蟲、蟬、蚜蟲等占較大比例。這與當地的昆蟲出現期和其它食物豐富度有關。
8月份,黑龍江林蛙的日活動出現2個高峰。大致在9~11時和15~17時,中午出現避暑休息間期。
9月下旬入1.5m以上水深的湖泡中冬眠,至第2年春季的4月底或5月初復蘇。
1.4分布
廣泛分布在興凱湖保護區全境內,在西部湖崗兩側池泡中分布密度相對更高些。此外,還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大興安嶺呼中、塔河、呼瑪,南抵松嫩平原、牡丹江、東南山地、整個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及吉林延邊、渾江、吉林地區與遼寧彰武一帶。國外分布于俄羅斯東南部與中國毗鄰地區及部分遠東沿海特區。
2養殖注意事項
2.1場地的選擇
目前我國對林蛙的養殖主要是采取被動式的半人工飼養技術,此種養殖方式受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較為嚴重。①天敵對成、幼蛙的威脅;②回收捕獲率低;③由于多數是在山區養殖,受氣候因素影響大,尤其是干旱季節。
根據黑龍江林蛙對產卵場地選擇要求不高的生物學特性,在濕地進行人工養殖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式。黑龍江東部地區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做為養殖黑龍江林蛙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通過實驗,利用排干渠的分支即可作為養殖場所,并且回報率高。選擇場地要與其它動物的飼養區分開;要選擇距離草地或濕地近的位置,有充足的水源;飼養池80~loocm深,周邊要有圍欄,圍欄應向內側傾斜,防止蛙逃逸。
2.2飼喂
飼喂主要分為蝌蚪期和成蛙期兩個不同時期。蝌蚪期主要以玉米粉、豆餅粉為主;成蛙期主要以黃粉蟲、玉米面、青菜葉為食,這個時期最好應多喂食動物性蛋白飼料,也可以在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來補充其食物。
2.3水
蛙池中的水源在注入前要嚴格消毒;蛙池中由于拋食蔬菜造成的污染也要及時處理。
2.4防止疾病的發生
其常見疾病有紅腿病、脫皮病、胃腸炎、水霉病、氣泡病等。養殖者應在不同時期對疾病有目的地觀察,防止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