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以危害雛鴨為主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與致病性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后,常造成雛鴨短期內大批發病和死亡,生長發育嚴重受阻,給養鴨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自2005年3月份以來,柳州市郊區沙塘鎮多戶養鴨場飼養的肉仔鴨相繼發生以打噴嚏,眼、鼻流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腿軟,扭頭、抽搐等為特征的疫病。剖檢最特征的病理變化是漿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尤以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肝周炎和纖維素性氣囊炎最明顯。初步診斷為鴨傳染性漿膜炎,后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病原分離和鑒定,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混合大腸桿菌病感染,并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發病情況
2005年4月5日,養鴨場業主陳某帶來病死鴨5只到我校獸醫院門診中心求診。主訴:3月18日從我市某孵化場購進櫻桃谷鴨苗5000只,飼養期間,天氣陰雨綿綿,濕度大,至13日齡時部分雛鴨開始出現食欲不振、縮頸嗜睡、腿軟不愿走動、行動蹣跚、共濟失調,打噴嚏,眼、鼻流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糞便較稀,呈綠色或黃綠色;瀕死時痙攣、搖頭或點頭,背脖和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狀,最后抽搐而死。一開始只有零星死亡,隨后幾天雛鴨死亡達360余只。發病后畜主懷疑鴨子著涼感冒,隨后對鴨群使用鹽酸土霉素、強力霉素等進行拌料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繼續增加,于是前來求診。
筆者隨后跟隨畜主前往該養鴨場,該畜主承包了一個大約10畝的山塘,池塘養魚,水面上放養鴨子,魚塘旁邊搭建有塑料棚(占地500m2左右),以供鴨子休息之用,池塘邊上用塑料網圈了一塊地(大約1000 m2),地上放料盤供鴨子吃料之用。池塘的水不易更換,水質較渾濁。鴨場地面為自然土質,泥土中有大量黏沙,鴨屎隨處可見。截至當日,先后共有804只鴨發病,發病率達16.08%;共死亡528只,死亡率高達65.67%,經濟損失較大。發病初期業主未對病鴨采取任何隔離措施.,該場鴨群只進行過禽流感、鴨瘟疫苗注射,但未進行過“鴨傳染性漿膜炎-小鴨大腸桿菌多價蜂膠復合佐劑二聯滅活苗”預防接種。
臨床癥狀
多數病雛鴨精神沉郁,萎靡不振,縮頭呆立,咳嗽、打噴嚏,眼、鼻流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出黃綠色稀糞,不愿下水,腿軟,不能行走。少數病鴨行動蹣跚,共濟失調,或伏臥于地,頭向上向后呈痙攣性點頭運動;或前仰后翻,翻倒后仰臥不易翻轉;瀕死時,兩腿伸直、頭頸彎曲,呈角弓反張姿勢。病程一般1~2天,最后抽搐而死,死后角弓反張。
病理剖檢
共剖檢15只(包括業主送檢的5只)病死鴨,病理變化基本相同,主要病變是:(1)心臟病變:心包積液,心包膜表面被覆淡黃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2)肝臟病變:稍腫大,實質較脆,呈土黃色或紅褐色,表面覆蓋有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膜狀物,容易剝離;膽囊腫大,膽汁粘稠,呈黃褐色。(3)氣囊病變:氣囊渾濁增厚,表面覆蓋有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4)腦膜病變:部分病死鴨腦膜出血、充血。
實驗室檢查
1 染色鏡檢:無菌操作,取病鴨新鮮的心、肝、脾等病料進行涂片,美藍染色鏡檢,發現有桿狀、兩端平直的較大菌體和細小桿菌,單個或成對存在;革蘭氏染色兩種細菌均為陰性,小菌體兩極著色明顯。
2 細菌培養:無菌操作,取病鴨的心、肝、脾等病料分別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平板,10%兔鮮血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置于燭缸中37℃培養24小時。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有紅色菌落形成,鮮血瓊脂平板和巧克力瓊脂平板上劃線始端均有大量乳白色奶油樣菌苔,其中腦部接種的在劃線末端形成典型的大小不一的兩種菌落,大菌落呈白色,發光,凸起明顯,小菌落表面光滑、濕潤、半透明、菌落較薄。再用接種環挑取已分離的兩種菌落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培養基,每種接2支,經37℃培養24小時備用。
3 取巧克力瓊脂培養基內培養的兩種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均為革蘭氏陰性,菌落大的一種菌體較大,兩端平直,呈方桿狀;菌落較小的一種呈細小桿狀,單個或成對排列,兩極著色濃染。
4 生化試驗:用分離后的純培養物分別做生化試驗。大菌落接種三糖鐵試管后產酸產氣,吲哚試驗和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不能利用尿素。小菌落接種三糖鐵試管后既不產酸也不產氣,吲哚試驗、M.R.試驗、V-P試驗均為陰性,也不能利用尿素。
診斷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癥狀與病理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鴨傳染性漿膜炎。后取病死鴨及瀕死前病鴨的心、肝、脾、腎等病料進行涂片,鏡檢,分離培養,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與大腸桿菌病的混合感染。
防治措施
1 隔離病鴨,清理場內糞便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治療期間,每3
天用1:100~300的菌毒滅或百毒殺溶液對全場地面進行徹底消毒。以后每隔7天進行徹底清掃、消毒一次。用漂白粉0.5~1.0kg/畝或二溴海因0.2~0.5kg /畝對池塘水體進行消毒。
2 每100kg鴨料加入鴨疫一服靈250g、鴨疫治125g、維舒爾康40g,飼喂全場鴨只,連用4天。
3 取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按1:1:1的比例混合于氨基比林,以1.0ml/只的用量,對病鴨進行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2~3天。
經采取以上綜合防治措施,于就診后的第3天,全場不再發生本病,病鴨癥狀開始減輕,食欲逐漸有所好轉,鴨子死亡減少,至第5天病鴨不再死亡,鴨群轉歸正常,逐漸恢復健康。本次治療病鴨累計322只(含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后發病46只),治愈267只,治愈率82.92%;死亡55只,死亡率為17.08%,與治療前相比,死亡率下降了50個百分點,防治效果相當顯著。
小結與體會
1 此鴨群發病在春季,由于本地區天氣忽冷忽熱,育雛溫度不良,且濕度大,病原菌大量繁殖感染侵襲;加之飼養條件差,畜主用塑料薄膜制作鴨棚作為飼養場,不注意通風換氣,晝夜溫差大,鴨場地面粗糙,泥土中混有糞便等雜物未及時清理干凈,易混有各種病菌,導致雛鴨抵抗力下降而易發本病。因此,養鴨戶應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鴨舍衛生條件,舍欄注意通風透氣、干燥、防寒、降低飼養密度,勤換墊草,減少應激因素特別注意育雛環境的衛生條件,塑料薄膜不能用作鴨舍設施材料,應改用其他材料,最好采取網上養育和籠養,提供優質全價飼料和潔凈飲水。堅持對鴨舍糞便等雜物每天清理一次,同時堅持對鴨舍每周用1:100~300菌毒滅或百毒殺稀釋液進行消毒,減少發病。
2 池塘水域衛生條件惡劣,水不易更換,加上雛鴨糞便都是直接
排入水里,日積月累,水體失去自凈能力,而且沒有經常消毒殺菌,使得池塘中的水攜帶有大量病原菌,從而使鴨子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須用漂白粉0.5~1.0kg/畝或二溴海因0.2~0.5kg /畝對水體進行消毒。有條件的應盡可能提供清潔飲水。
3 養鴨戶在飼養過程中要認真觀察鴨群變化,早期發現病鴨及時隔離,認真清掃消毒鴨舍及所有設備,最好盡快淘汰病鴨,并做出正確診斷,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選準藥品快速控制病情擴散,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損失。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應將鴨舍清掃消毒后空置2周以上,再進下一批雛鴨,否則本病很難在鴨場內根除。
4 適時接種疫苗不失為預防本病的一種最有效方法,購鴨苗入場7~10天內應皮下注射“鴨傳染性漿膜炎-小鴨大腸桿菌多價蜂膠復合佐劑二聯滅活苗”,并于第一次免疫后10~15天,加強免疫一次。
5 本病主要感染幼鴨,以2~3周齡的小鴨最易感染。主要經呼吸道和皮膚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以低溫陰雨、潮濕寒冷的冬末春初霉雨季節發病和死亡最為嚴重。一般發病率多在30%以上,有時可高達90%,死亡率在5~80%不等,而且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后,致使死亡率增高。有時獸醫診療疾病時忽略了幾種疾病混合感染的可能,或者治標不治本、或者療程不夠,使動物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