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痢疾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所引起。集約化牛場犢牛的常見病,可分為兩種。一;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下痢或為污染的墊草及用具所造成。二;為營養性下痢,喂的奶量過多,溫度過低,牛舍內溫度過低,或遇到賊風犢牛未及時吃到初乳,也可引起。
犢牛十天內最易感染發病。在牛舍內傳染性,使墊草污染或飼喂用具消毒不嚴,在冬季產房內發病較多,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
1 臨床癥狀
1.1 敗血型,從潛伏期到死亡,快則24小時以內,慢則2~3天內,一般以出生一周內幼犢,表現為發熱或體溫正常,有時偏低腹瀉,常于癥狀出現后,數小時至一天內急性死亡,有時用藥一次,死亡,外觀沒有多大變化。
1.2 腸型,臨床發病較多,此病發生于生后7~10天,吃過初乳的犢牛,病初體溫升高 40~41度,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萎靡不振,喜躺臥。數小時開始下痢,后體溫下降至正常糞便初粥樣,顏色黃色較多,拖后成水樣,尾巴和后軀外側被稀糞污染。體溫降到常溫偏低,呼吸和脈搏加快,病犢常有腹痛,用腿踢腹壁,表現為頭和身軀卷成一團不動,此病引起脫水,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30%。
2 病理剖檢
2.1 有敗血癥急性死亡的病犢,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
2.2 有腸型發病死亡的病犢,尸體消瘦,明顯脫水,黏膜蒼白,眼窩下陷,肛門周圍被稀糞污染。主要有胃腸炎變化,真胃有大量的凝乳塊,黏膜充血水腫,覆蓋有膠狀的透明黏液,在皺摺部充血,部分黏膜上皮常混有血液和氣泡,惡臭,小腸黏膜充血。直腸,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有時充血。
3 治療原則應是抗菌、消炎,強心補液,防止酸中毒,調節胃腸機能。
3.1 抑菌消炎,鏈霉素犢牛首次量1克,維持量0.5克,肌肉注射間隔6~8小時一次,卡那霉素0.005~0.01克/千克體重內服,磺胺咪犢牛首次量2~5克,維持量1克,內服,每日兩到三次,磺胺咪啶鈉1毫克/千克,靜脈或肌肉注射每日2次。
3.2 強心補液,防止酸中毒,5%葡萄糖氯化鈉100~500ml或0.9%生理鹽水100~500ml或碳酸氫鈉100ml,靜注安那咖5ml。
3.3 調整胃腸機能,可用魚石脂乳液(乳酸2克,魚石脂60克,蒸餾水10毫升)一茶勺混于一杯脂乳中給犢牛喂投,每天2~3次,也可用特效止痢靈散(四川省自貢倍樂瑞克動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一次50克/包,一天二次。
4 2006年2月~4月份通過以上藥物作了以下對比試驗
犢牛發病癥狀 |
用藥情況 |
給藥途徑 |
治療頭數 |
治療天數 |
治愈率 |
復發頭數 |
腹瀉水樣惡臭 |
鏈霉素首次量1克,維持量0.5克 |
肌注 |
7頭 |
8天 |
70% |
1 |
黃綠色水樣惡臭 |
卡那霉素0.005~0.01克/千克 |
肌注 |
7頭 |
8天 |
85% |
2 |
黃綠色水樣惡臭 |
磺胺咪啶鈉1毫升/千克, |
靜注 |
7頭 |
6天 |
85% |
1 |
黃綠色水樣惡臭 |
10%葡萄糖40毫升,生理鹽水200毫升,碳酸氫鈉100毫升,磺胺咪啶鈉100毫升,安那咖5毫升
止痢靈散50克(內服) |
靜注 |
7頭 |
4天 |
100% |
無 |
通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對犢牛痢疾的治療單純用肌注或內服用藥治愈率較低,具有復發現象,而通過用靜脈注射和口服用藥相結合,以抑菌消炎,強心補液防止酸中毒,調節胃腸功能為原則,治愈率較高,療程短且無復發現象。
5 衛生管理
預防犢牛痢疾,重在加強孕牛和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對懷孕母牛要給以足夠的維生素和蛋白質飼料,適當運動,保持圈舍干凈,母畜分娩前后,應保持乳房清潔。飼槽用后要刷洗,定期消毒。
每次喂奶完畢,用干凈毛巾叫犢牛口鼻,周圍殘留余奶擦干,以防互相亂舔而傳染疾病。
犢牛出生后,放進育犢室(欄)內,每犢一欄,隔離消毒,污染的墊草,及時更換,用石灰撒在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