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產后不食綜合癥往往表現為食欲下降、體質漸瘦,心音稍快而弱,反芻次數減少,瘤胃、瓣胃音減弱等特征。尤以高產奶牛和年齡偏大的奶牛發病率較高。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遇到該病15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治愈13例,好轉2例。
發病原因
新疆伊犁地區查布察爾縣屬畜牧大區,農牧民奶牛養殖經濟收入在畜牧業所占比重較大。但近年來養殖戶對奶牛養殖資金投入不足,飼喂粗放經常以麥秸、豆秸、稻草、玉米秸為粗飼料,導致營養嚴重失衡,奶牛孕期營養不勻,產后體質極度虛弱,常出現胎衣不下,或因畜主產后突然加大飼喂量,造成瘤胃扭轉(或移位),臨產時未能及時助產延長產程,導致骨盆損傷迷走神經往往引起食欲不振。
臨床癥狀
患畜一般體溫正常,精神萎靡,運動減少,喜臥,食欲下降,消瘦,鼻鏡汗少或無,喘氣較粗,聽診心音較快且弱,診脈象弱,便少而稀。
病例
2006年5月22日,查布察爾縣米糧泉回民鄉王姓畜主求診。主述:該牛于5月16日產犢,產后第三天不食,當地獸醫判斷為真胃扭轉,治療2天未見好轉,建議畜主淘汰。經筆者聽診后,胃蠕動音正常,心音正常,檢查飼草、飲水情況,發現該畜主在牛產后未將牛只拴系,且運動場內有一2㎡見方水槽,疑為該牛半夜自由飲水導致氣血不暢,脾胃寒虛造成該牛不食,以中藥方配合西藥劑連用兩天,病牛恢復正常采食,產奶量逐漸上升。
2007年2月16日查布察爾縣奶牛場一趙姓職工電話求診,主訴:產后30多天,產牛不能加料,只吃少量飼草,治療半個月未見好轉,去畜主家檢查該牛,體溫正常,飲水正常,消瘦,糞便少而稀軟,詢問飼喂情況,畜主說天氣涼,粉碎的草秸用80度的開水浸泡后拌精料給牛飼喂,10天后糞便稀,時吃時不吃,用中藥方配合西藥劑連用3天,患牛食欲正常,產奶量恢復。
治療
補氣養血,健脾開胃,輔助強心、補液及產后消炎。
中藥用十全大補方加減:黨參45g、黃芪45g、百術45g、茯苓45g、熟地45g、川穹35g、當歸45g、白芍40g、陳皮35g、干草35g、焦三仙40g。處方中黨參、黃芪45g補氣活血為主;當歸、熟地、白芍、川穹、養血調血理氣為佐;焦三仙、百術、陳皮、茯苓補中益氣、健脾運水為協藥;甘草補氣解毒,調和諸藥為使。產后喜臥不愿行走者加阿膠、枸杞、干姜。
西藥用10%葡萄糖1000ml,復方氯化鈉500ml,促反芻注射液500ml,維生素C、維生素B1各50ml,穿心蓮50ml,慶大霉素50ml,輔酶A30IU,抗菌消炎、提高血糖。使患畜恢復正常。
體會
充分利用中藥治標治本的原理,諸藥協同、陰陽調和的功效,加上西藥的抗菌消炎并及時補充體液,病畜恢復較快。關鍵之一是早發現早治療,切勿延誤病情,以免造成誤診。
本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牛的舍飼雖然減少了人的勞動強度,但畜主養牛過于人性化,給牛吃熱草料,甚至產后飲水無節制,造成不必要的驚慌和損失。
建議養殖戶給舍飼牛適當補充苜蓿,胡蘿卜等營養性較高的飼草及維生素含量較豐富的飼草,增強畜體抗病力,并增加運動場地,讓牛只自由運動,減少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