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囊尾蚴病是豬肉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蚴寄生于豬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又稱豬囊蟲病。是一種散發性、傳染性寄生蟲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國各地均有散發流行,尤其是東北、華北和西南廣大地區常有發生,不僅影響養豬業發展,而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1癥狀
成年豬感染豬囊蟲病,如蟲量較少,侵害稍微,而豬反抗力又較強時,常不表現明顯癥狀。感染嚴重的豬,臨床表現營養不良,生長受阻,消瘦,貧血和水腫,前肢僵硬,叫聲嘶啞,短時干咳,呼吸急促。小豬常吃食正常,但生長緩慢如僵豬,有的眼底或舌下有突起結節,有的兩肩明顯外張,臀部不正常,呈肥胖寬廣的獅體外形,個別豬逐漸瘦弱、衰竭、死亡。如蟲體寄生在腦部,能引起神經癥狀,還會破壞大腦的完整性,降低機體的防御能力,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若寄生在眼部,會引起視力障礙,嚴重者可失明;寄生于眼瞼或舌部表面時,寄生處呈現豆狀腫脹。
人體感染豬囊尾蚴后較豬嚴重,可表現腹部不適,腹痛,腹瀉,消化不良,便秘,惡心,面黃肌瘦。蟲體代謝產物被人體吸收后,可引起變態反應,皮膚出現蕁麻疹,頭暈、頭痛,失眠。由于蟲體頭節上頂突及小鉤對腸黏膜有損害作用,可能導致腸穿孔。囊蟲寄生于腦部,可能引起癲癇等神經癥狀以至死亡。
2診斷
2.1糞便檢查從人、豬糞便中查到蟲卵或孕卵節片是診斷豬囊蟲病較可靠的依據。
2.2壓片檢查如發現皮下淺表部位有囊蟲的結節病灶,可采取手術摘除,進行壓片檢查。
2.3望診檢查如在眼瞼和舌的邊緣以及舌下系帶部位發現因幼蟲寄生而造成的豆狀結節,可基本確診。
2.4免疫學檢查應用間接血細胞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對豬囊尾蚴病進行生前診斷。
另外,宰后檢驗一般靠肉眼發現囊蟲,按照規程規定,主要檢驗部位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其他可檢部位為心肌、肩胛外側肌和股內側肌。主要看所檢部位是否有乳白色橢圓形或圓形包囊。包囊內有半透明的液體,囊壁上有一白色結節;鏡檢,可見豬囊蟲頭節上有4個吸盤、兩排小鉤;鈣化后的囊蟲,包囊中呈現大小不同的黃白色顆粒。
3防治
防治豬囊尾蚴病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該病只是散發性,但因其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病,對豬的健康危害甚大,加之有囊尾蚴的豬肉不能供食用,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對其應著重預防,而不是治療。
3.1衛生、畜牧部門應緊密配合,人醫、獸醫密切合作,廣泛宣傳和教育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熟悉豬囊蟲病對人、畜的嚴重危害性。在該病可能存在的地區,人、畜要定期服藥預防,仔豬斷奶后驅蟲1次,以后每隔1~2個月驅蟲1次;種公豬每年驅蟲1次,因多數驅蟲藥會損傷精子,需選用高效低毒的藥物驅蟲;母豬在妊娠期內不宜驅蟲,以免損傷胎兒。
3.2搞好糞便的治理與處理,做到人有茅廁豬有圈,改變“連茅圈”養豬和利用人、雞的生糞便喂豬的不良習慣。病人、病豬排出的糞便應挖坑深或泥封進行生物熱處理,以殺死幼蟲、蟲卵,切斷傳染源,防止污染。
3.3生肉、熟肉、蔬菜分存份放,切勿混淆;切肉的砧板、刀具也應有別或經徹底洗刷、消毒后再用,以防造成污染而引起感染。
3.4改變不良食肉習慣。應將肉品炒熟燉透,殺滅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后食用。
3.5、選購無公害豬肉。由畜牧部門把關,從生豬產地的生態衛生環境,飼料,飲水,飼養治理,防病治病,規范用藥,宰前宰后檢疫檢驗,屠宰運輸,經營銷售等環節均按國家標準操作,達到無藥殘、無激素、無污染的無公害豬肉國家標準。
3.6、加強肉品衛生檢驗。有關部門應對宰前宰后的生豬,尤其是進入市場的豬肉,要認真負責地進行檢驗,一旦發現病豬肉,要嚴格按國家規定的檢驗條例處理,以防止人感染絳蟲病。
3.7豬一旦發病,確需治療時,可采用氯硝胺(滅絳靈)、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藥,對囊蟲病有較好療效。